
“梅花开放的时候,花枝上落的是寒冬和冰雪,象征着中国人不惧打压、傲骨凌寒的精神。我们在弹奏《梅花三弄》的时候,就要把这种精神表现出来。”5月11日下午,重庆大剧院小剧场内,90岁高龄的古琴泰斗吴钊先生结合《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名曲,为重庆古琴爱好者带来一场“古琴经典琴曲的解读与传承”的讲座。

一段童声琴韵拉开活动序幕——重庆本地琴童登台演奏《酒狂》《仙翁操》选段,稚嫩指尖流淌出的清音,昭示着古琴传承的生生不息。吴钊感慨道:“1954年,我像这些孩子一样被前辈推上舞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以琴为媒,让年轻一代触摸中华文化的魂魄。”

主持人、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邱振邦回顾了古琴艺术的濒危历史与复兴之路:“1954年,全国能弹古琴者不足百人,正是查阜西、吴景略等前辈琴家勇担文化传承使命,精心选才育才,培养了吴钊先生他们这一代琴坛大家,才让这门艺术得以复兴。”他说,吴钊先生为古琴申遗、琴史发掘、琴学研究、琴艺传承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谓“为古琴传薪火、为乐史写巨著、为往圣继绝学”。他特别提到,吴钊先生撰著、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史·图典版》,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获得中国出版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现在学习古琴很热,这是好事,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传承古琴技艺。”吴钊表示,作为一项非遗,后来者要研习前人的演奏技艺,“老一辈古琴演奏家的作品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因为他们在演奏中有自己独特的技巧、独特的审美,能演奏出曲子的神韵,这是基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而来的,这是我们今天的人最应该学习的。”

吴钊现场播放了他去年春天演奏《梅花三弄》的视频,琴声明快、刚劲悠扬。吴钊说,这首曲子用梅花来作比喻,表现中国人一种傲霜斗雪的精神。在技术的处理上,尤其是泛音部分,每个音都明快又坚定、节奏感强。“乐曲不能处理得过于圆滑华丽,这样,‘梅花’可能就弹成了‘桃花’,精神气质没有了,琴曲也就失去了意义。”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弹奏《潇湘水云》,越弹越快,以快为胜。”紧接着,吴钊又现场播放了他的老师查阜西弹奏名曲《潇湘水云》的音频。查阜西的《潇湘水云》受到各方赞誉,他也因此被赞为“查潇湘”。“查阜西的《潇湘水云》曲风是舒缓的、要表达的情感是细腻的,这与今天追求‘快’是不同的。”吴钊表示。
《潇湘水云》的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创始人郭沔。该曲创作于元军南下之际,郭沔选择迁居至湖南衡山周边,他常常乘船在潇水与湘水的交汇处漫游。每当他远眺九嶷山,看到云雾缭绕、水流汹涌的景象时,便不禁对破碎的河山和动荡的时局感到深深慨叹。为寄托自己的眷恋之情,他创作了这首曲子。
吴钊表示,学习古琴不必跟风,要深入地了解曲子的内涵及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诠释其意境。

“要守正才能创新。”活动尾声,吴钊谈到了古琴的守正创新,“我们必须要学习上一代传下来的经典曲目,也要尝试创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他现场播放了自己与一位法国大提琴艺术家合奏的《阳关三叠》。古典深邃的古琴声与低沉的大提琴声完美结合,古朴深沉的乐声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离别的话语,令现场观众久久沉醉。
讲座结束后,来自重庆、北京等地的琴友陆续登台,抚琴弄弦,《流水》《平沙落雁》等经典曲目次第响起。弦歌之间,新老琴友挽手长谈,共话学琴心得。
此次活动由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主办,渝州青翼青年读书会承办,南山琴社、巴虞古琴、能婴古琴协办。活动现场还以文图形式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
文图/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