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丛宇阔
“君幸食”穿越时空的邃道,悠然自古代汉语中款款走来,直译为“请您享用美食”。它的起源,被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揭开——在那狸龟纹漆盘内的云纹间隙处,有朱书“君幸食”的字样。它不仅生动勾勒了古代宴饮礼仪,更彰显了当时社会对交往礼仪文化的深刻重视。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这份对美食与礼仪的双重尊崇,在2023年的英伦大地上,以全新的姿态绽放。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以三十道中国菜,近三十载对中餐文化的深耕细作,探讨中餐的历史起源、食材选取及烹饪技巧,出版了纪实著作《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这是一封跨越千年的情书,用文字对中国美食文化进行了一场深刻而深情的告白。

备菜:灶火赓续与农耕文明
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认为,烹饪象征着从自然到文化的过渡,是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素。火烤作为最原始的烹饪方式,将我们与野蛮人区分开来。对火的掌控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食纪元。扶霞并没有直接从美食佳肴讲起,而是追溯千万年前中国古老的灶火传说,让每一道美味可口的饭菜在灶火的赓续中排布开来,使中国美食更具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与此同时,在欧美饮食文化中长期将土豆与面包作为主食的扶霞,却对中国饮食中必不可少的“淀粉主食”白米饭有着独特的情愫。她逐渐意识到,尽管浓油赤酱、鲜香麻辣的菜肴在感官上极具冲击力,却并非餐桌上真正的核心;相反,看似平淡无奇、寡淡无味的白米饭,实则承载着饮食文化的深层意蕴,成为一餐饭的文化象征、伦理纽带与情感依托,体现了东方饮食哲学中“淡中见真”的美学与伦理价值。她怀揣着这份对谷粮天赐的神圣憧憬,对华夏帝国农耕时代文明进行解读,用千百年来主食交替的历史沿革,讲述着中华文明和农业国家的起源,讲述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带领我们走过一条敬拜黍稷、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
开宴:烹饪艺术与宴酣之乐
扶霞穿梭在乡野田间,从躬耕劳作的农民处了解到历法,这是农民们的劳作指南,告诉他们何时播种与收割、何时饲养与休憩。农民们“倚天而作”的辛勤付出,为的是生产出可口的食材,而从农田到餐桌,食材还需经历名为“烹饪”的蜕变。中国的烹饪艺术是“因食制宜”,用独具匠心的工艺最大化地凸显出食材的自身优势。扶霞历经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眼光独到地发现了中国人这种“因食制宜”的“风土”时令饮食背后的“病灶”,即精英阶层对食材品质的狂热追求,对繁琐工艺的热切推崇。但正由于富人将对食材的追求作为一种饮食乐趣,也衍生出了“万物皆可入菜”这一中国美食的创造性观念,中国美食的食材无处不在,在田间、在箸间,更在中国厨师的奇思妙想间。这些年来,扶霞吸呷过“大味无形”的一品锅汤,品尝过浓淡相宜的糖醋鲤鱼,见识过精妙绝伦的鱼生刀工。她始终对蕴含中国厨师高超厨艺的“秘方”情有独钟,对中国厨师烹饪过程的“本味”追求和其中的“五味”平衡调和之道心驰神往。
扶霞对中国美食的追求从未局限于味蕾的享受,《君幸食》的成功更得益于她对美食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的探索与挖掘,源于那份对将美食与特定时代背景、政治经济环境的千丝万缕联系的敏锐洞察。她体悟“慈母菜”中食与心的交融,沉醉于炒红薯尖中那盎然的诗意田园,更在辣子鸡的热烈与奔放中,看到“行千里,致广大”的豪情壮语。正如她在书中谈到的那样:“我们不仅有思想,还有口腹。我们所有人都要吃、都要爱。”她的文字,引领读者奔赴一场心灵与味蕾的双重盛宴,深刻感受到那份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共鸣。
宴后:消解“杂碎”与食隙碎笔
享用每一顿盛宴后,扶霞又会重新出发。她未曾停下旅食的脚步,她几乎从不专门为某一道菜奔波劳碌、千里相会,她享受在旅途中感受人文的生动与自然的魅力。她喜欢路行此地,入乡随俗的轻松与洒脱,她喜欢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菜系的差异与特色,她喜欢将中国美食与西式美食互相纳入对方的思考。她的路途始终呈现着美食碰撞的绚烂火花,抵抗并消解着西方世界对中餐的误解,让真正的中国美食走进西方视野。
作为美食外交官,扶霞将欧美城市中那些并不地道的美式中餐概括为“杂碎”,这些“杂碎”在中餐与西餐中掌握了中庸之道,一方面更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另一方面又保存着中餐的某些神韵。“杂碎”现象在西方的中餐馆中造成了所谓“中餐”和真正的中国美食之间严重的分化。尽管如今“杂碎”已经在慢慢被时代淘汰,但它所代表的对中餐的误解却从未完全消失,西方世界要认识到中餐的真正魅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媒体的传播加速了这一“认识魅力”的进程,为美食乃至文化宣传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中餐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既古老,也现代;既民族,也世界;既有着典型的中国韵致,也深刻地包容了多元的文化。我们,亦如扶霞所愿,希望无穷无尽的中国风味在民族自信的推动下,愈发成为全球文化和文明的绚丽瑰宝。
“君幸食”不仅仅是句邀请语,它更是串联着古代宴饮的雅致与现代餐桌上的繁华,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每一次锅碗瓢盆的交响中蕴含的匠心独运,每一道菜肴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扶霞以细腻的笔触,将中餐的色香味形,乃至那份对食物的敬畏与爱,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