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心点燃教育火焰——对话《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2024-07-15 07:40:58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胥心谷

内尔·诺丁斯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是诺丁斯教授在关心伦理与教育学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她在丰富的理论积淀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对美国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和“民主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为了理解书中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探索其对当下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的人

研究生胥心谷:读完内尔·诺丁斯教授的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后,她对教育的独特洞察与深度剖析深深震撼了我。此书不仅是一部引领教育理论前沿的著述,更可视为对教育体制的一次革新性的反思。诺丁斯认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在她看来,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之人”,而非强迫所有学生“平等地”学习一样的课程。诺丁斯教授提出的“学会关心”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诺丁斯教授主张的教育目的是超越对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掌握,培养出有能力、有情感深度且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个体。诺丁斯教授的理论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根据其关心教育观,理想的教育应当是启迪学生关心自我、他人、知识以及周围环境,使他们成为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和道德伦理的人。这一主张与中国儒家学派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这意味着这一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其独特的文化土壤。

阅读这部著作,我们能领悟,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应具备关爱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以及在关心关系中拥有社会责任感。当今我们的教育不能仅把目光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与标准化考试上,而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关心自我状态与他人疾苦,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物质基础,思考人类精神领域共同的哲学问题,并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乃至全球事务的社会公民。诺丁斯的关心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启迪我们进一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朝着更加人性化、情感化和责任化的方向努力。

教师要做关心的示范者

研究生胥心谷:《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强调:“普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指导他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世界上所有的人,关心动植物,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教授基于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案例,论述了在关心教育模式下应该培养怎样的人,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策略。那么,在关心教育的方法论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应当怎样做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诺丁斯教授认为要想学生成为“会关心之人”,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关心和爱人的能力,正如卢梭所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诺丁斯强调师生间要建立起紧密的关心关系,提倡教师作为关心的典范,应通过情感互动和生活情境中的示范,引导学生体验并习得关心的行为模式。因此,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关怀的过程。

其次,教师的角色在关心教育模式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关怀者。教师通过倾听、对话、共情和回应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关心关系。这种关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还能促进他们在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对关怀型师生关系的重视,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和教化人心的文化理念中可窥见其身影。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来指导中国教育实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精神的弘扬,又注入了现代教育学中关于情感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新元素。

此外,诺丁斯教授还提倡将关心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以“榜样、对话、实践、求证”四要素为基石,构建道德教育的新路径。这要求教育不能停滞于理论灌输层面,而是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关心成为一种习惯。这与杜威所倡导的“教育不是预备生活,而是生活本身”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相契合。当下的教育实践也应该提供更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心、展现关心的实践机会,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诺丁斯教授的教育思想为当下的教育变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度工具化的知识传授,强化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通过实施关心教育,我们既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的接班人。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让我们携手点燃这股爱的火焰,照亮青少年儿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