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术与大众的壁垒——对话《反思与重构:新时代舆论学研究的知识转型》
2023-06-15 23:18:50 来源:重庆文艺网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教授长期深耕于政治传播、公共舆论等研究领域。《反思与重构:新时代舆论学研究的知识转型》是他2023年的新著。本书既是作者对自己过往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新时代舆论学未来发展的探究。为深入理解作品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媒介与舆论的相融相刺

研究生卢松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联通性拉近了各个阶层群体之间的距离,这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舆论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面向。时至今日,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融合,舆论表达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因素凸显了更为复杂的舆论生态。其中,以社交机器人这样的智能媒介为载体的舆论表达,更加强调从媒介的角度分析舆论。那么,该怎么看待媒介与舆论发展的关系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舆论与媒介发展息息相关。回到“舆论”一词的本意来看,舆论即众人之论。这就决定了舆论的主体不能局限于小群体内部,而要强调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而公众之所以能够被聚合成团体,公众意见之所以能够被凝结成合力,这就意味着中介物联结的必然性。因此,媒介对于舆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媒介形塑舆论的能力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早期希腊的城邦社会中,苏格拉底格外强调演讲能力,他认为通过精妙绝伦的演讲可以为其赢得舆论的支持,从而赢得统治城邦的资格。相对于口头表达的稍纵即逝,书写型媒介的发展,由于其可持存性,更具有舆论影响力。以唐朝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为例,其辛辣犀利的言辞,直接鼓动起了声势浩大的战争。到了近现代社会,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凸显。1932年罗斯福总统借助无线电波而展开的“炉边谈话”,1952年美国总统竞选所采取的“电视辩论”,媒介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影响舆论。如今,数字媒介日益智能化,智能媒介所发出的技术律令,在强调媒介的工具属性之余,还昭示了作为舆论主体的人对媒介逻辑的迎合。这是媒介与舆论研究的新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的快速发展,却并不总是将舆论推向更好的方向。

情感与理性的相融相杀

研究生卢松岩:提到公共讨论,我们往往希望这是一个理性的、不被情感所左右的过程,本书中,作者也对此做出了回应。纵观全书,舆论中的情感话题占据了较大篇幅。第一章便提到了“舆论的质量:理性与非理性之辩”,在随后的内容里就“公共舆论的情感与理性”“舆论引导中情感资源的利用及反思”单独开设了章节,更为具体地论述了舆论研究中的情感话题。其中的核心观点一反前人的论述基调,着重强调了舆论现象中情感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请问,该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情感因素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情感因素其实助推了公共讨论的产生。纵观舆论场中那些引起公共讨论的话题,这些话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恰恰就在于它们触碰到了社会的底限,激荡起了社会情绪。正是借助大众的情绪,这些事件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从而形成公共讨论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是情感直接推动了公共讨论的产生。一味强调公众情感的盲目性,贬低公众情感,是居高临下的自我优越感的体现,忽视了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因此,本书对情感正向价值的强调具有敏锐性与针对性。

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视角,是典型的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僵硬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其内在的理路具备自我调适的功能。在中国社会中,除了有法律所代表的的理性精神之外,还有道德、人情等因素,这种柔性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更能贴合复杂的人性。因此,需要警惕的不是情感自身,而是情感的泛滥与失控。

学术与现实的相融相生

研究生卢松岩:对于一部学术性著作来说,其研究是否推动了理论的发展,是否回应了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上,这本书可谓恰到好处,接近300页的体量读起来妙趣横生。在媒体的采访中,作者也提到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段子手”。请问,怎样看待这种做研究的方式?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学术研究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为社会服务应该是每一个研究者的使命。2023年,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了学术研究现实指向。

如何打破学术研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壁垒,这是对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重要考验。扁鹊曾经称赞其长兄医术之高明在于“未有形而除之”,学术研究的意义亦如此。一项出色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其作用往往是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发生的,所谓“以文化人”,便是其中之意。所以,复杂并不等于深刻,简单亦不等于浅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有“问诗于老妪”的佳话,宋代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之传说, 其意义就在于打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壁垒,所以白诗才有了后来“自衣冠士子至下层百姓,悉传讽之”的影响力,柳永词作亦能在那个没有网络时代传遍世间。对于学者而言,如何深入浅出地将问题讲透彻是展现其学术功底的重要体现。因此,学术研究需要对自己进行祛魅,学者们需要将自身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进入到具体实在的生活实践中,从而打破学术研究与普罗大众的隔阂,促成学术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唯此,方能使学术真正助益社会进步。

文/董小玉 卢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