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重庆京剧的传统与新传统”之三
2020-08-27 17:31:56 来源:重庆文艺网

2019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开展了“传统与新传统——重庆市专业文艺院团舞台艺术系列研究”活动。该课题第一个研究对象是重庆市京剧团。下面的一组研究文章,从历史文脉,到当代革新,讨论了80年来重庆京剧“守正创新”的艺术发展之路。

优秀传统的赓续与绽放

——记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京剧团的创作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京剧团继承了厉家班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大胆创新,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赢得广泛好评,取得丰硕成果。1986年至2010年该团拥有“五世同堂”,老、中、青五辈艺术工作者: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沈福存、厉慧福、王慧群、李慧来、李慧娟、朱福侠、温福棠、赵福庆、孙志芳、王锦声、童志良、曾繁强、赵铭华、李维正、周应伟、卞培兰、卞培成、陈开群、黄家骅、王宗龙、杨小安、袁莉莉、张长青、陈光正、李永庚、孙大龙、吴福汉、王胜利、周序竞、吴世雄、戴祖贵、胡正中、刘成煌、黄一凡、范卫、陈小燕、刘洁、蒲文进、刘亨泽、赵斌、程联群、张军强、周利、张立、常春生、康云翔、刘川、崔英、刘柱、刘丹丹、黄雄伟、岳刚等优秀人才。“五代同堂”对于继承优秀传统的赓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给艺术创新提供有力基础。

20世纪80年代起,剧团十分重视剧目建设,组建了剧目创作小组,成员有汪福增、张力、陈加庆、卞培成,并陆续引进艺术人才,不断充实艺术创作力量,创作、改编、移植了较多的新剧目,有《涂山女姣》《新的起点》《潇湘夜雨》《红灯照》。1989年,排演了新编创作剧目《渝州盗》,整理、改编、恢复排演了优秀剧目《红灯记》《杜鹃山》《龙江颂》《蝶恋花》《群英会》《九江口》《甘露寺》《玉堂春》《谢瑶环》《日月雌雄镖》《杨再兴》《罗成》《长板坡》等,移植改编剧目《情探》《绣红旗》《梁红玉》《花木兰》等。1990年排演了新编创作剧目《大潮中的漩涡》。1992年排演了朱福侠改编、移植剧目《周仁上路》《忆十八》《小商河》。1993年排演了汪福增改编剧目《押粮闯营》《杨再兴》。1994年排演了厉慧森改编剧目《目莲寻母》。此外,剧团还引进了其他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如《杨贵妃后传》《喜脉案》《珠帘寨》《八仙过海》《奇婚记》《东方夫人》《张衡传》《风流小狐仙》《哭嫁的新娘》《刘海戏金蟾》《破洪州》《蝴蝶花》《火烧雷峰塔》《花田写扇》等约230岀。

重庆市京剧团立足本土文化,注重精品剧目建设,陆续排演了大型新编剧目,取得丰硕成果。如主题多义、气氛神秘的《神马赋》;反思历史、寓意深刻的《涂山女娇》;宁静优美、别具一格的《戚继光》;立足本土、题旨悠远的《大足》;重释经典、独辟蹊径的《金锁记》;志在写人、突破定式的《江竹筠》;形式新颖、造境生动的《张露萍》;气势宏大、华丽婉转的《大梦长歌》;反映现实、感人至深的《天路彩虹》;心存大局、爱极深远《双枪惠娘》等。其中,《大足》获得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银奖。张军强担任《大足》领衔主演,并以此剧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重庆市首位“男梅花”。《金锁记》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程联群凭借京剧《金锁记》所饰演曹七巧一角,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榜首。《张露萍》获得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奖。周利携新编京剧《张露萍》成功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重庆市京剧团在继承中创新,在传统上孕育新传统,艺术上实现了传统的赓续与绽放。

京剧《大足》剧照

一、立足本土文化,善于借鉴学习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在重庆3000多年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现象,在其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形态。重庆多层次、多形态的文化为重庆京剧创作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立足重庆本土文化也是重庆京剧走向全国的立命之本,这也是重庆市京剧团一直以来坚守的创作传统。自厉家班在重庆一川大戏院扎下班营,至重庆市京剧团成立至今,在艺术创作上立足重庆本土文化,展现重庆城市形象,一直是重庆市京剧团创作的主要方向。

20世纪60年代起,重庆市京剧团就致力于创作反映重庆文化的剧目,先后排演了《嘉陵怒涛》《红姐妹》《三映红灯》《山城曙光》《砥柱中流》《人与人不同》《巫山神女》等。《渝州盗》以巴县右堂捕厅刘方为主线,讲述了刘方誓以除尽渝州盗害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新编大型历史京剧《大足》,以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开凿者赵智凤的一生为主线,讲述赵智凤心归佛门,穷尽一生在大足宝顶山刻造了一万多尊佛像的感人故事。再如新编大型现代京剧《张露萍》根据红岩英烈张露萍的真实事迹改编。张露萍有着为共产主义理想倾洒热血的献身精神,其信仰不会因为挫折和苦难而有丝毫动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青春元素,表现出年轻人的激情与理想。近来,重庆市京剧团正全力打造京剧《秦良玉》,希望通过秦良玉这个生于重庆本土、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并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的故事,表达她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感人情节。从巴渝神话故事,再到渝州传奇故事,再到近代以来涌现出的革命英雄,重庆市京剧团一直致力于挖掘本土故事,弘扬重庆文化,这即是传承“厉家班”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人对于重庆历史文化的重新解读和演绎。

京剧《金锁记》剧照

重庆文化不仅为重庆京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促进重庆京剧在表演艺术上的突破,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川剧为重庆京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厉家班刚刚在重庆扎下班营就观摩过川剧界大家的艺术表演。《厉慧良传》中所述,厉慧良在重庆看的第一出川剧就是由川剧名家周慕莲的高腔《白蛇传》,其中“断桥”的“台口功”令他大吃一惊,干净利索的“梭台口”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川剧名家张德成的《李白醉写》《柴市节》潇洒自然、甜润优美的唱腔以及特殊技巧的应用,深深影响了厉慧良。在后来的创作中,厉慧良把张德成的弹髯口化过来成为《盗宗卷》的捻须。其次,重庆市京剧团移植了很多川剧剧目,如《斩邑考》据川剧传统剧目移植整理,《乐羊子》据川剧《治中山》移植,《周仁上路》据川剧《踏纱帽》移植,《杨继业与余赛花》据川剧《余塘关》移植,《双八郎》《杨文广招亲》《假西天》《李逵绣花》《双青天》等等,都来自于川剧剧目。川剧注重人物刻画,风趣幽默的特征,推动了重庆京剧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京剧表演风格的特征。尤其是京剧《神马赋》实现了京剧和川剧的跨界融合,该剧以川剧演员沈铁梅担纲主角,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横向借鉴了其他剧种艺术,有利于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跨界融合的佳话。

二、注重人物刻画,勇于实践创新

重庆市京剧团在表演艺术风格上延续了程式的规范性,同时受海派京剧的影响,又具有灵活性、生活化的艺术特征。一直以来,比较重视人物形象刻画,形成了独特的演剧风格。厉家班入渝以来,在观摩川剧表演的时候,注意到川剧相对来说比京剧有很强的灵活性,表现手法更为自由,更注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受到了启发。

在注重人物刻画的基础上,同时十分注重动作的规范性,特别是他们的教学,都是非常规范的传统戏曲科班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艺术传承作用,也使学生与京昆艺术在代际传承上做到严谨、规矩、不走样,保持了一个演员基本功的规范,保证了一出戏的“血统”纯正。在讲究“横平竖直”,讲究对艺术规范学习的同时,可以多元、多角度的学习涉猎,但一定慎重对于艺术上的创新,这才是艺术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也是重庆市京剧团坚守的传统。重庆市京剧团继承了厉家班优良传统,注重戏曲人物内心的挖掘,刻画出了一批像赵智凤、戚继光、辛弃疾、曹七巧、江竹筠、张露萍、张大成等鲜明的艺术形象。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先生曾经在《戏曲的现代建设与现代戏曲》中说过:“在现代戏曲的质的规定是最需要讨论的。简单地说,现代戏曲就是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的戏曲。内容上现代性的主要标志,是对人的心灵的艺术展现达到现代人赞赏的深度,并有利于现代人的心灵建设。……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戏曲,并非仅仅指现代题材的戏曲作品,而首先是指在对人的描写上能够体现出符合当代人心灵的价值观……”重庆市京剧团的大型现代京剧《金锁记》就是一部具有足够分量,极具现代意义的一部作品。

张爱玲的《金锁记》描写了曹七巧,由于从小家碧玉高攀到豪门家族的错配,她的欲望极度膨胀,性格极度扭曲,程联群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张爱玲开掘了曹七巧的心灵的深处,而且在七巧的心灵深处创下了伤口,甚至“加了一把盐”。演好这个人物,如果没有对这个人物心灵的深刻开掘,就很难把作品的深刻内涵传递给观众,而程联群做到了这点。程联群在自述中这样说到:“扮演曹七巧,我不仅需要走近张爱玲的曹七巧,还要走进我的剧中人的曹七巧的心中,了解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通过唱、念、做,把自己要认识、了解剧中人的曹七巧表现出来,体现出曹七巧的内心世界来,实际上困难不少”。

剧本中第一幕、第二幕,曹七巧充满了对富贵人家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到了第三幕曹七巧性格、心灵产生了变态,显得乖戾、阴鸷、凶狠、残酷,这对于京剧表演来说,确实难度很大。程联群在沈福存老师的指导下,从川剧泼辣旦的表演中得到启发。使她能够更进一步接近曹七巧的角色。虽然该剧运用了很多话剧的元素,比如话剧的道白、表演等等,但是程联群在表演中始终在行腔吐字、动作表演上与京剧能够融合起来,去体会、去感悟、去理解人物,从而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经典形象——曹七巧。《金锁记》顽强地践行着“戏曲本体”,使传统成为当代,使文学成为直观形象,使表演更加灵活,使创作更加自由,是重庆市京剧团敬畏传统、尊重历史、认识当代的典范之作。

三、关注社会发展,反映社会现实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重庆市京剧团的优良传统就是始终关注现实,始终与时代同行。翻开重庆市京剧团80多年的历史,一页页都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1937年,为适应全国抗战形势的迫切需要,他们在武汉赶排了《风波亭》。1938年在重庆演出了《明末遗恨》,所募资金全部献给前方战士。早在上世纪30年,厉家班就把目光投向了抗战形势,排演剧目鼓舞抗战士气,振奋抗战精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移植、排演了诸如《四川白毛女》《飞夺铁索桥》《巴河渡口》《李双双》《把关》《师生之间》《丰收之后》《赶队》等等一些关注现实、反映现实,讴歌时代英雄,讴歌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关注当下,与时俱进一直是重庆市京剧团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又创作了《人与人不同》《心中的丰碑》《赶不走的媳妇》《老奶奶敲钟》等一批反映人民呼声,反映老百姓融入改革浪潮中的优秀作品。

重庆市京剧团新编现代京剧《天路彩虹》首次用戏曲的形式,反映青藏铁路建设中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迹。既表现出筑路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又融入了京剧“翻合场”等传统技艺。筑路工人的形象经过演员们肢体化的表演,可以说是跃然台上。该剧塑造了坚韧不屈而又饱含人情味的张大成,深明大义的妻子赵秋月,浪漫活泼的藏族姑娘卓玛等等。人物性格具有真实性、复杂性,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显示出重庆市京剧团在表演上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错综交错的人物关系、纵横交织的复杂矛盾、家国同构的戏剧情感共同构筑了一部优秀的反映现实、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现代京剧。

小结:

一直以来,重庆市京剧团重视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重视对本土其他剧种的学习,注重人物刻画、善于描写人物内心,形成了相对灵活的京剧表演风格,屹立于京剧艺术之林。讴歌重庆文化,讴歌革命英雄,关注社会发展,反映社会现实,成为勇于社会担当的文艺院团,成为一个在艺术上不断追索与创新的文艺院团。继往开来,砥砺奋进,重庆市京剧团在传统中孕育新传统,谱写重庆京剧艺术的新篇章。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吕霖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