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武:抗疫题材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美学
2020-08-27 10:14:11 来源:重庆文艺网


田欣《天使》 综合材料绘画   160×240cm

文/黄剑武

2020年农历新年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恐慌和焦灼,迅速冲刷了普天同庆的喜悦和幸福。扩散迅猛的人传人病毒,让所有中国人 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击退疫情的 决心。全国各地爱心人士自发捐款捐物, 各省份自愿组织援助医疗队支援湖北疫情一线。各省份的文联美协吹响集结号, 呼吁艺术家们围绕疫情展开创作,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助力。然而,随后在各种平台发表的作品,整体面貌使读者感到不尽人意、少有精品力作,不少作品不仅敷衍应付,而且涉嫌抄袭新闻照片,引发了专家和网友的各种争议和原创照片作者的不满。艺术家们本着表达对一线奋战的白衣天使的热爱、关心和尊敬的初衷进行创作,但很多作品却因粗制滥造没有产生令人期待的效果。就此,笔者提出以下的几个观点与热心的艺术家们商榷探讨。

一、艺术在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创作空间

艺术从宗教开始,便有弘扬教义和历史叙事的功能和特征,其作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兴盛。现实主义在19世纪兴起于欧洲,自从绘画的旨归剥离宗教的意义后,现实主义便自觉地转向客观地面对人和社会,关注现实生活。而现代主义绘画的出现,如果以塞尚为起点, 就大大消解现实主义叙事的特征,转向 视觉认识的解构和重构,其表达空间更 加多元和自由。从艺术家个体而言,其关注点并非仅仅是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 而且还可以是纯粹的视觉生成的体验和 个人自我的体验。如果说早期的现实主义是以写实或尊重客观的方式进行叙事, 那么当下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是更加丰富和宽泛的,不仅仅是写实方式, 或者不仅仅是把某个事件理解为狭义的历史叙事,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深刻的审美内涵。如果说传统写实语言因为图像的可读性和可辨性,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欢和认可,能够起到鼓舞人心的审美功能,那么现代艺术的语言则可在现实题材中归整出新的话语路径, 构建出宏大的当代视觉审美格局。

二、参考照片创作的路径和局限

从近期全国各省份推出的疫情题材创作作品看,依赖照片创作的作品比重非常大。照片是现代科技记录影像的手段,方便了艺术家搜集素材,尤其是国家重大题材的历史画创作,因为要如实地客观地反映人物、服饰和场景的所处时代事件的信息,就离不开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而且需要仔细的反复察找敲定,必须符合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和人物特征等等。很多优秀画家都有参考照片创作的经验,也有不少国内外优秀作品也是参考过照片的基础上完成的,至今俄罗斯的一些美院以参考照片教学的方式还予以保留,无需一味地去打击和否定。疫情期间的创作,为了有效防控疫情传播,绝大多数艺术家不能到疫情现场写生和搜集素材,只能居家隔离创作,大大限制了创作发挥的空间,需要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发挥创造,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此, 一线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和抗击新冠时期的作品图样,成为了艺术家创作参考的主要来源和依据。适当利用照片,合理提取某些可靠的人物和事件的信息, 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创作效率,但过分依赖照片省时省力, 不注重二度创作, 在隔离状态下创作,最后呈现的作品“撞车”非常严重,构图和人物形象与原始照片图样高度重复,难出精品力作。此现象普遍反映出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些缺陷 :一是中国的艺术创作方向单一,写实型的艺术家扎堆,写实方式接近, 大量作品趋同重复。二是少有表现、抽 象等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艺术家,创作出反映当下社会现实的灾难性题材作品。三是少有当代艺术家参与此类活动,故 难以体现当前学术生态和艺术水准。写 实是以客观反映对象为主,而现代艺术是以对象为参照创造视觉形象为主的方式,类似毕加索、基弗等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具有灾难性、反思性的题材作品 比较少见。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作品目前亦比较少见。

三、以战争、瘟疫的灾难性题材构建悲剧美学体系

当下,赞美和歌颂抗击疫情一线不顾个人安危的医护人员,是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但是,过多重复的赞美、苍白无力的歌颂、侵权式的照片描摹,则会毁坏医护人员的形象,扭曲赞美的实际意义,产生审美疲劳,并滋生庸俗的审美。中国美术史上历来不缺少对贤君、雅士、英雄的歌颂作品,但是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深刻作品却不多见。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面临战争和灾难,古代的多数文人和画家多是选择隐逸的态度, 创作田园山水和花鸟翎毛,极少正面直视现实、揭示现实和批判现实,除了少数文学作品有所表现,美术作品几乎没有出现。虽然在抗战时期,有徐悲鸿《巴人汲水图》、蒋兆和《流民图》和李斛《逃难图》等反映现实主义的具有悲剧色彩倾向的美术作品,在抗战结束后,少数曾创作过悲剧题材作品的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基本都以创作国家建设和歌颂英雄的题材为主了。悲剧艺术的力量是发人深省的,悲剧的审美快感具有净化心灵和精神启迪的双重功能作用,在现实主义创作中有着巨大的空间。完整的人类情感和体验是艺术作品表现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创作的优化和进步的必经之路。这种精神体验的缺位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导致经典的悲剧美术作品难以产生, 这是值得艺术家们在此次创作中反思并继续努力构建的。

(黄剑武,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重庆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转载自《重庆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