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九等你来 | 九龙坡区第三期社科普及活动圆满举行——探寻陶器里的巴渝智慧
2025-10-27 11:27:09 来源:重庆文艺网

近日下午,“社科普及・九等你来——九龙坡区线下社科普及系列活动”第三期走进中梁山街道华玉小学。本次活动以“巴渝文化:一套陶器的秘密”为主题,特邀重庆巴人博物馆副馆长陈锐主讲,聚焦巴人炊煮陶器,解码千年生活智慧。此次社科普及活动既是大石塔社区推动“文化惠民进校园”的具体实践,也是九龙坡区社科联深化社科普及、传承本土文明的生动探索。

79a77afa45888b2892a0f59a5317c295

文物切入:一只“釜”串联千年生活史

“同学们,看这幅画里的士兵打碎炊具、凿沉船只,能猜到对应的成语吗?”活动开篇,陈锐以一幅“破釜沉舟”主题插画引发互动,随后播放成语科普故事视频,生动还原秦朝末年巨鹿之战的历史场景——项羽率部渡过漳河后,“破釜、沉舟、焚帐”,以断绝后路的决心击溃秦军,这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让“釜”这一巴人常用炊具首次走进学生视野。

da41e9d072f9f32c3b9bd28c00e862cc

“视频里被打碎的‘釜’,正是古代巴人每天做饭的‘锅’!”陈馆长趁热打铁,结合考古实物图片讲解:巴人使用的釜以“圜底”为核心特征,底部圆形外凸的设计,能让火焰更全面地包裹器身,不仅受热更快更均匀,还能减少热量散失、节省柴火。“在两千多年前的山地环境里,巴人用这样的‘智慧锅’,既适配篝火、土灶的烹饪场景,又能应对柴火有限的生活条件,这就是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活哲学。而九龙坡作为巴渝文化孕育发展的重要区域,至今仍留存着诸多与巴人生活相关的文化印记,让本土历史有迹可循。”

炊具解码:从巴人“锅碗瓢盆”看文明差异与智慧

在“巴人的炊具世界”环节,陈锐系统梳理了巴人炊具的“家族成员”,用直观对比让学生读懂器物背后的文化逻辑。

釜甑的“蒸煮智慧”。展示冬笋坝遗址出土的釜甑图片时,陈锐特别提及其中残存的竹编制品——这件曾获央视关注的文物,印证了巴人“下煮上蒸”的烹饪方式:釜盛水加热产生蒸汽,甑内置食物,竹编则起到分隔、透气的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蒸锅’,既节省燃料,又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营养”。

陶豆的“用餐巧思”。作为巴人常用的盛食器,陶豆形似带高柄的小碟子,高足设计能防烫、防桌面污染,而冬笋坝巴人墓葬中“一墓多达数十件”的发现,暗示巴人早已形成“分餐而食”的习惯,“就像我们现在用小碟子装小菜,既卫生又讲究”。

地域器物的差异之美。通过对比中原地区的“鼎”“鬲”,陈锐进一步解读:中原地势平坦,三足鼎、空心足鬲适配平地生火,且能应对寒冷气候;巴人生活在多山地带,圜底釜可稳定置于石块或凹坑中。陈锐说:“一方水土造一方器物,这些炊具都是古人适应生活环境的‘智慧结晶’。”

4b819f9982b57e0e704e74282506fd58

陈锐特意在讲解过程中抛出趣味问题,点燃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堂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陈锐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在轻松的问答互动间,让原本抽象的考古知识变得亲切可感,也让孩子们对巴人智慧的理解更进一层。

生活关联:古器新用照见古今生活共鸣

活动尾声,陈锐将千年陶器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关联:“同学们家里用的电饭煲,有的叫‘球釜’电饭煲,它的球形内胆设计,其实和古代巴人‘圜底釜’的原理相通,都是为了让热量更均匀,煮出的食物更可口。”这番讲解让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原来每天用的电器,和几千年前的陶器是‘亲戚’”。

1bce016b636be2dba0f6f13c15bf9a3e

校馆联动传文化,星火接力育新人

华玉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推动“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尝试,也希望未来能够持续参与到九龙坡的社科普及活动中来。华玉小学明确,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后续组织各班级开展专题学习,让巴渝文化火种在校园广泛传递;同时会整理活动内容,通过班会分享、文物故事手抄报、“巴人陶器小讲堂”等形式,在各班级开展专题学习,让更多学生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

7f52df902007058a510ec402d8691184

第三期活动不仅延续了“文物-文化-生活”的叙事逻辑,更通过“校馆联动”的形式,让巴渝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陈锐表示:“陶器是生活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镜子。希望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文物,让孩子们读懂祖先的智慧,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灵感。”

据悉,该系列活动后续将继续围绕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等主题,深入社区、校园开展科普,以生动实践贯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通过多样化的社科普及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群众、滋养生活。

(九龙坡区社科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