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丨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登高》
2025-09-28 20:57:27 来源:重庆文艺网

诗舞千古名篇,传承家国情怀。本期,让我们走进杜甫名诗《登高》,这首诗在中国诗词历史上的地位,堪称一座孤绝的巅峰,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

3e7ec4a124cfba48260f38fa2344b66a

在舞剧《杜甫》的最终章里,舞台上依稀还记得《丽人行》的雍容华贵,耳畔里依稀还回响《兵车行》的冷弓铁履,但舞台上只有一个人,孑然一身,立于高台之上,风声,代替了宫廷的笙箫;猿啸,取代了市井的喧嚣,自此,他融进了无尽的黑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只剩下纱幕上那孤独的一句话:“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幅画,泼洒了个人命运与整个时代悲怆的苍茫画卷。

夔州的风,早早地吹来了公元767年秋天的全部寒意。古夔州没有长安的宫阙,也没有洛阳的牡丹,只有一位56岁、贫病交加的诗人,独自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裘马清狂的壮游已经远去,只有生命在漂泊至尾声时,诗人发出了向天地与命运的苍茫发问。

老人目光凝视着长江奔流而去的远方,将一生的崎岖、家国的破碎、理想的搁浅,都慢慢地揉碎了,摊开了,放在了这秋日的高台祭坛上。“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唐朝正是颠沛流离的尺度,也是他忧思所覆盖的疆域;“百年多病独登台”,那“百年”是个人生命的迟暮,又何尝不是唐朝由盛及衰气数的倾颓。

在这幕《登高》的极致苍凉之后,在一缕缕微光之中,他迎来了一生的记忆,只有最后青年杜甫踌躇满志忽然转身那一刻,老者的背,才终于不再倔强,彻底地佝偻下来,此刻的他,真的累了。他一生都在“接住”,接住时代的苦难,接住人民的眼泪。而这一刻,他接住的,或许是自己与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最终的和解。那不尽长江的滚滚波涛,带走了他的青春与抱负,却也沉淀下一种穿越千年的力量,所有的动荡,在他的背影里,似乎都归于平静。

1156ddefbd29da2d3d33a2d27ac4366c

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从未溺毙于个人的哀伤。他的情怀,总能在极致的困顿中,迸发出吞吐宇宙的磅礴力量。所以,那“不尽长江”来了!它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水,而是裹挟着时间、历史与命运的巨大洪流。她冷漠、永恒地滚滚向前,对照着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在这绝对的伟力面前,个人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杜甫没有退缩,他以病弱之躯,站立成与长江对话的姿态——他将自己“万里悲秋”的个人宿命,融入了这“滚滚而来”的千古长河之中。

0a8a2d21ba355951d439f53356c6db0e

就在这最后一刻,杜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任由秋风吹乱了白发,他用《登高》完成一种仪式,将个人的苦难淬炼成诗歌的永恒,将一己的失意升华为对家国天下最深沉的悲悯。在这悲欣交集的登高中,杜甫与他的时代,也与千百年后的我们,达成了最深刻的和解。

“一人之悲秋,千秋之家国。”

3061ee70177e54686a5102cbd003e018

而历史,终究是欠他一个梦的。欠这个在秋风中白发苍茫的老者,一个登临绝顶后本该拥有的、舒心的微笑。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已然化作无数被他的诗句叩响心扉后,落下的温热泪滴。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又何尝不是千年后我们敬仰的目光?

44ff444c82c29aa6e7a4ed0595d9e92b

夔州的高台开始消融在梦里,整个盛唐的星空为他加冕,我们用崇敬的心情为他跳舞,他未竟的梦,因我们的铭记而完成。韩真、周莉亚老师做出了“春夜喜雨”的舞段,在这场梦里他终于可以转过身,不再独自承受那八面来风,而是在穿越千年的共鸣中,获得了那个被亏欠太久的、平静的微笑。

这微笑,我们欠了杜甫,太多太久。

文图/重庆歌舞团

相关链接:

十四艺节 | 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丽人行》

十四艺节 | 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兵车行》

十四艺节 | 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十四艺节 | 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悲陈陶》

十四艺节丨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述怀》与“三吏三别”组诗

十四艺节丨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之《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