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舞千古名篇,传承家国情怀。今天和您分享舞剧《杜甫》里的诗。让我们走进《悲陈陶》这首战争史诗,见证血与泪的沉重历史。
公元756年冬,陈陶斜。一场仓促的战争,一夜之间四万官军如草芥般倒下,血染泽水,尸横旷野。一位满脸愁容被困长安的中年书生,等来的不是凯旋,只有寒风中飘散着长安城百姓面北而泣的哀嚎声,望着那片看不见的战场,任寒风吹裂眼角的冰泪。那一夜,他们哭的,不只是战死的亲人,更是大唐最后一丝清醒的崩塌。
杜甫笔下的《悲陈陶》
《悲陈陶》写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陈陶斜之战,唐军仓促应战,四万将士一日尽殁。杜甫闻讯,悲愤难抑,写下这首沉痛至极的七言古诗。诗中“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写下普通人家悲惨的丧子之痛,“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表达对敌人的愤恨和不满,而“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却在一“哭”一“望”之间,写出人民渴望讨平叛乱的悲壮之志。这短短五十六字,字字如刀,刻下的是战争的荒诞,是权力的冷漠,更是百姓的永夜!
舞剧中的《悲陈陶字》
权力的舞蹈,并没有因迫在眉睫的战乱而停歇。
舞台上,聚光灯下,将那人托至万众瞩目之位,周围影影绰绰的身影成为陪衬。
那垂下的红色丝绦,像极了吸吮民脂民膏的触手。
他们笑着,跳着,仿佛盛世永不落幕。
狂欢,最后的狂欢。

舞台上,猩红的巨型官服本是他心中梦寐以求的理想,
但看够了世间惨剧的他,悲愤已塞满胸膛。
此刻,他果敢地与“权”对峙、纠缠、撕扯,
但,最终被重重甩开。
在漫天的血色中,投影浮现“四万义军同日死”的诗句。
漫长的等待,他最终等来的是长安陷落、百姓流离。

角鼓声起,如雷自地出。
猩红如血的光,泼洒在宫殿轮廓上,将舞台映得诡谲。
叛军已然杀进长安城。
没有箭矢射出,却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在舞步中迸发;
没有嘶吼,可那凝滞的张力,早已在空气中炸响惊雷。
危矣,危矣!
谁,谁才能力挽狂澜,扶定这将倾倒的社稷。
这帧定格的瞬间,仿佛是从历史的断壁残垣中,硬生生撕下的一页。
当胜利者在都市高歌时,可曾有人听见泽中的呜咽?当灯火照亮朱门时,可曾有人看见北望的泪眼?舞剧《杜甫》以《悲陈陶》为镜,照见战争中“死者无声,生者无望”的最残酷真相。他用诗,让那四万条生命,在千年之后,依然能被看见、被听见、被记住。

苦难未尽,战声犹在。当舞者在舞台上划开时空的裂缝——我们听见了,那一声来自盛唐废墟的悲鸣,仍在撞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胸膛。这正是舞蹈的力量:它不靠语言,却能让沉默的历史,在肢体的顿挫中,一次次复活。
文图/重庆歌舞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