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晴方
抗日战争意志坚,抗战精神世代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重庆分会(书画院)、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重报集团书画院和重庆开明画院联合组织了部分书画家创作了以“抗战”为主题的书画作品一百余件,在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展出。这里从中遴选出特别突出的作品29幅,来表达我们承办者与创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顽强的抗战精神。
这29幅作品的作者,在重庆都有不小的知名度,或者一直活跃在书画艺术领域。比如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方慰三将军,比如四川美院原党委书记、代理院长杨圭言,比如川美老教授、九龙坡区美协主席杨涪林,比如中美协会员、渝中区美协原主席王明福,比如张珍容、郑开国、徐叔林、何国胜、张建国、文成义、陈长清、周继连等等,皆如此。
这29幅作品,虽然书法仅有三幅,但一看标题便知它们的创作意图是非常突出的,方慰三书写的是其夫人程琼玖创作的诗《永记国耻》,杨圭言书写的是自己创作的词《烽烟炽山城》。
26幅国画作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包括走兽),还有书画兼体的。
其人物画,或刻画伟人的,或表现抗战英雄的,或反应那段难忘历史的。比如周继连画的《红岩魂》,表现的是抗战时期在陪都顽强斗争的周恩来;比如杨涪林画的是《军号声声》,表现的是充满硝烟的抗日前线;胡川画的是《男儿仗剑出四川》,将名震天下的四川男儿抗日的血性展露无遗;蒋朝国画的《太行山上》,突出了两位抗日战士打败鬼子的英姿。
其山水画,或反应那段艰苦的岁月,或记录陪都时期的悲壮历史,或展现当年突出的带有民族符号的地方,或借“红旗”表达获取胜利的民族精神,等等。比如,萧家渝画的《勿忘抗战重庆大轰炸》和谭德毅画的《不忘重庆大轰炸》,表现的就是当年重庆的艰苦岁月及悲壮历史。比如,程琼玖画的魏巍长城表现的是《中华魂》,魏良庆画的《红岩颂》、符新明画的《太行丰碑》和余凤英画的《血色丹青》表现的是共产党人以及中华民族的血性风骨。王明福画的《抗战人才摇篮》表现的是民主党派当年培养抗日人才之地。张建国画的《南山风云录》写实的就是当年的远东抗战指挥中心之一的“南山”一瞥。文成义和张卫分别画的“红旗飘扬”,突出的是我们民族走向胜利的符号。
其花鸟画,多借物抒情,采用比拟的手法,赋予笔下的花或鸟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张珍容和朱晴方借笔下的红梅,表现的是“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王秀英、曾城和周西桃借笔下的墨竹,表现的是“浩然正气”及民族气节。陈长清、郑开国、唐虎泉和何光伦笔下的鸟雀,赋予它们的是英勇、胜利、和平、独立后等含义等。徐叔林画的《纵马挥刀增胆气》,其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极为明显。
书画兼体的仅两幅,一幅是钟颖画的山水、朱晴方配诗堂,突出了主题“山河壮丽中华魂”;一幅是何国胜画的山水,朱晴方配的诗堂升华了主题,其诗的内容是:岁月如歌山川美,激昂雄浑听春雷。神州万里无阴霾,喜见长空凤鸟飞。
这里所展示的书画作品,凸显的都是铭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抗战精神,以及坚贞不屈的爱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