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今年,重庆15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第1眼TV-华龙网策划推出《非遗·守艺人》栏目,深度挖掘入选传承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精神与“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
重庆的夏天,热浪裹着湿气。年近八旬的马光华坐在书桌前,额上沁着细汗。一台老式风扇在角落里转动,送着并不凉爽的风。她戴着老花镜,俯身凑近案头堆叠的稿纸,纸页上布满不同颜色笔反复修改的字迹和音符——这正是她新作四川清音《爱情天梯》的初稿。
“这一句,我改了好几遍,总觉得还差一点味道。”马光华轻声哼唱着,眉头微蹙,专注地辨别着音准和韵味。
她哼唱的,是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四川清音。这旋律,曾是巴渝大地最流行的声音。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四川清音曾是川渝地区“最流行的歌曲”,每逢盛会,其便是主打曲目,拥有大量的城乡听众。那时,在街边茶馆,身着旗袍的女演员独站台前,右手敲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间,那清脆透亮的嗓音裹着灵巧的舌音,高低流转,竟唱出几分西方歌剧般的婉转高亢。台下,满堂茶客屏息凝神,沉醉于这独特的韵律。这也是马光华记忆里,四川清音最鲜活灵动的模样。

2025年3月,马光华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清音”传承人名单。作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人,马光华的名字,几乎与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的沉浮紧密相连。近日,她接受了第1眼TV-华龙网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她与四川清音交织一生的风雨历程。
误打误撞踏入曲艺大门
1958年的夏天,对12岁的马光华来说,充满了期待与失落。
在重庆解放西路小学读书的她,和许多怀揣艺术梦想的孩子一样,被报纸上重庆市歌舞剧团招生的广告深深吸引。“从小就喜欢唱唱跳跳”,马光华回忆道,她和几个同学兴冲冲地去报考,梦想自己能穿上舞鞋,站上耀眼的舞台。然而,现实给了她一次打击:一封未被录取的通知书。
就在她沮丧时,重庆市曲艺团也在招生。机缘巧合,她陪同学去曲艺团考场“看看热闹”。招生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手指修长、身姿挺拔的小姑娘,仔细端详后,觉得她是块学曲艺的好料子。
懵懂的马光华,甚至不太清楚曲艺具体是什么,就凭着对舞台表演的模糊向往,以及老师那句“你手指长,适合弹拨乐器”的评价,懵懵懂懂地撞入了曲艺团的大门。
这一“撞”,便是六十余年的执着。

进入曲艺团,并非想象中光鲜亮丽的开始,而是艰苦磨砺的开端。团里安排马光华学习“北方曲艺”——山东大鼓、河南三弦铰子书、北京单弦、西河大鼓等,这对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孩来说,挑战巨大。
最大的难关是语言。
为了字正腔圆地演唱北方曲目,她必须苦练普通话,纠正方言口音,反复琢磨北方曲艺特有的咬字。“那会儿真下苦功,”马光华说,“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句一句地练,梦里都在念词。”
三年的北方曲艺基础训练,虽然艰苦,却为她打下了扎实的演唱功底和对不同曲艺形式的理解,无形中锤炼了她的艺术表现力。
转攻四川清音泡在茶馆里学艺
1962年,重庆市文化局提出要大力振兴本土曲艺,弘扬四川文化。团里决定让马光华转行,改攻四川清音。“好不容易把北方曲艺学得有点模样了,又要从头开始练起?”马光华心里矛盾极了,觉得之前的努力打了水漂。
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在曲艺团,她听到了曲艺表演艺术家邓碧霞演唱的四川清音作品《江竹筠》(讲述革命先烈江竹筠的故事)。其深沉的感染力、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直击人心的力量,深深震撼了她。
“四川清音《江竹筠》可比小说《红岩》出版还早好几年呢!”马光华至今记得那份触动,“用我们自己的方言、自己的曲调,唱我们身边的英雄故事——那种从骨子里涌出来的震撼和亲近,是北方曲艺给不了的。”
那一刻,她明白了传承本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自此,她全身心投入到四川清音的学习中,决心将重庆的故事、四川的情怀,用这婉转清音唱给更多人听。
决心已定,挑战却刚刚开始。
“刚开始,感觉舌头和嗓子都不是自己的!”转学清音的头几个月,马光华没少吃苦头。“北方曲艺讲究字正腔圆的‘脆’,每个字像小钢豆似的蹦出来。可清音呢?要的是四川话特有的那个‘弯拐’!”她特意模仿了一下婉转的调子,“一个最简单的‘哟’字,它能转出好几个弯儿,舌尖在嘴里头打转,练得狠了,吃饭都觉得舌头是僵的!”
为了练好这份韵味,马光华天天跟着邓碧霞老师往茶馆里钻。“就蹲在老茶客堆里,竖着耳朵听他们摆‘龙门阵’。”她描述当时的场景,“什么家长里短、市井趣闻,都听得津津有味。重点不是听故事,是听那个腔调,听那个说话的节奏。”回来后,她就拼命地练,“一句唱腔,反反复复磨上几十遍,不为别的,就为达到老师要求的‘唱得像摆龙门阵,听得像拉家常’。”
这份泡在茶馆里的“苦功夫”,成了她叩开四川清音大门的钥匙。
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同台
转学四川清音后不久,马光华开始崭露头角。
1964年,她和分配到团里的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李敏康一同到川南演出,在宜宾歌舞剧团听到了一首民歌《小会计》。返渝后,李敏康就改编民歌,创作为四川清音《小会计》,歌里“五去五进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独特的唱词和腔调,加上四川清音特有的“贯口”(快速、清晰、连贯地念唱大段台词)技法创腔,最后形成了饶有生活风趣的清音唱段。

全新的四川清音《小会计》广受好评,在永川演出时,观众多次要求返场。马光华笑着说,这算是她在清音演唱事业上“第一次大获成功”,也更坚定了她走清音这条路的信心。
在那之后,名气渐涨的马光华迎来了黄金十年,不少作品在中小学广为传唱,在电台录音,声名远播。
如1974年,马光华参加四川省调演的作品《春耕支农送肥忙》,就带来了轰动的效益。这首曲子不仅曲调优美清新,融入了山歌风情,更是首次运用更科学的发声方法,解决传统四川清音演唱真假声脱节的问题,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这次创新,让《春耕支农送肥忙》被业内誉为“新清音”代表作,标志着四川清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化的艺术转型。

高光时刻出现在1975年,《春耕支农送肥忙》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马光华还因此有幸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同台演出。据她回忆,侯宝林对四川清音独特的“哈哈腔”(四川清音一种独特的润腔手法)赞叹不已,直言这是他唯一学不来的曲艺技巧。
这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马光华,也让她更深切认识到:四川清音的未来,不能仅仅栽种在一个小花盆里。过去时兴的一些清音作品都已经过时了,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不惑之年重返学堂进修
1986年,已是不惑之年的马光华做出了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进入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音乐系进修。同时,为弥补文化课不足,她白天进修,晚上在夜大补习,最终参加成人高考,成功考取西师音乐系大专班。
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她甘之如饴。在音乐系,她系统学习了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及音乐理论。
学习期间,她尝试将所学融入清音演唱。在演唱新作《哥妹不分“梨”(离)》时,她大胆将美声花腔技巧与传统清音的“哈哈腔”结合,在舞台上进行了创新表达,获得认可。
她一边求学,一边反思四川清音的创作。她看到过去为“贴近生活”仓促创作的应景之作,往往流于口号化、标签化,与真实生活脱节,缺乏生命力。她开始思考:艺术生命有限,究竟能为时代留下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带着这份责任感,1989年,她主动邀请剧作家隆学义合作,明确提出:“那些赶时髦的作品终会过时,我们需要扎根文化土壤、能流传下去的新作品!”两人深入挖掘重庆本土文化,最终以老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的历史为题材,创作了四川清音《十七门》(又名《数城门》)。这部作品饱含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成为四川清音曲库中的经典之作。
从舞台走向讲台传承百年艺术
目前,马光华的重心早已从舞台表演转向了教学育人和艺术传承。作为四川清音传承人,她不仅为重庆市曲艺团带学生,传承表演技艺,还为大足、大渡口等文化馆编排普及型的曲艺节目,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特色课程。家中、排练室里,常常挤满前来求教的学生和爱好者。她不厌其烦,倾囊相授。
“我爱了一辈子清音,学了一辈子,也要教孩子们一辈子清音。”马光华说。她坚信,四川清音要获得新生和发展,必须经历“现代转型”,核心之一是演唱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过去传统的清音演唱发声方法不科学,位置不对,唱坏了嗓子,再好的艺术也无法依附。”课堂上,她不仅传授清音特有的韵味和技巧,更着重教授科学的呼吸方法、共鸣运用、音域拓展等声乐基础。她鼓励学生广泛学习,从京剧、民歌甚至美声中汲取营养,融入清音演唱。

“马老师教四川清音,和其他传承人不一样,她是用学院派教学方法拆解演唱技巧,像我们这种科班学音乐的,入门特别快。”拜在马光华门下的大渡口区文化馆副馆长黄秋节这样说。
眼下,四川清音日渐没落,人才短缺,演出减少。但马光华始终坚持,曲艺真正的传承,应是在守住“一人一鼓一板”的经典形式、留住那腔原汁原味的川音川韵的基础上,用心打磨贴近当下生活的新作。比如写都市里的新故事,唱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古老的清音能与今天的观众对话,这样才能“让这门艺术既保留传统的魂,又焕发时代的光”。

让马光华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人正在重新了解、爱上四川清音这门传统艺术。
像徒弟黄秋节演唱的四川清音《大地芳华》,便以中国西部第一支女子考古队在考古工作中遇到的震撼人心的故事为蓝本,融合四川清音的独特韵律进行演绎。这部作品,最终斩获第八届重庆市戏剧曲艺大赛一等奖。
而马光华自己,虽已年近八旬,也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她谱曲创作四川清音《冰墩墩》,用传统艺术为时代喝彩。如今,她的案头又摆放着新作《爱情天梯》的曲谱,灵感源于重庆江津那段感人的真实爱情故事。她以古老的清音,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当代故事。

清音婉转,惊艳时光。数十年的艺术人生,对马光华来说并非坦途。她守护的不仅是四川清音的古老调门,更是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赋予这门百年艺术在新时代继续婉转清扬的生命力。
这,正是对“守艺人”精神最动人的诠释——守正创新,生生不息。
【四川清音小贴士】
四川清音,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它是将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四川本土俚调交融衍生,形成的一种别具情趣风格的全新艺术形式。尤其到了清代晚期,这种以四川方言演唱的艺术形式日渐成熟,发展到了100多支曲牌,开始盛行于长江沿岸的城市乡村,巴渝大地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一派盛景。
文/第1眼TV-华龙网 王景行 设计/孔倩 图/受访者
视频/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