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重庆市文联美术馆推出青年艺术家王易涵的摄影作品展《苗音》,契合时代主题,也是一场深耕在地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创新之举。
作为一名文化使者,王易涵勇于创新,融合影像、行为艺术和前沿科技,重新诠释苗族文化。国际舞台上,她用作品表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活力。

苗族服饰,绝非博物馆橱窗中的“猎奇展品”,也不是旅游纪念品的简单陈列。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精神密码。银饰如夜空繁星,承载祖先对天地的敬畏;刺绣讲述迁徙与抗争的史诗,每一针每一线都传递血泪与荣耀;百鸟衣伴随身体律动,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传递希望的力量。这些文化符号,彰显深厚的民族精神,值得深入挖掘和弘扬。
王易涵的镜头,远非单纯追求表面的华丽。她用放大镜般的视角,细致观察苗族服饰的繁复细节,挖掘其中深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密码。当这些饱含魂魄的服饰,与泰特美术馆的当代艺术作品相映成趣时,即开启了精彩的“文化对话”。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彰显不同文化体系的平等交流,也展现了多元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王易涵的《苗音》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对伦敦博物馆“文化殿堂”的双重审视。她将苗族文化融入展览,让观众重新认识那些珍贵的文物,理解深藏其中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虽然庄重神圣,但也反映出文化权力的结构。而王易涵身着华丽苗族服饰,作为“在场”的行动者,通过行为艺术强调文化多样性与历史的共同理解。银饰相击,清脆之声,既象征对传统的传承,也体现着中西“文化对话”的可能。她的作品强调文化尊重与合作,可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发展。
王易涵的《苗音》艺术实践,其亮点在于对“复合”概念的巧妙运用,深入探讨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凝固的摄影作品、身临其境的行为艺术以及无限延展的数字媒介,共同形成了多维度的苗族文化叙事空间。线上互动、沉浸体验、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可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局限,将传统文化从冷冰冰的展品转变为可参与、可体验、可再创造的生动存在。这种“活态传承”不仅弘扬了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生命力。

《苗音》根植于巴山蜀水的苗乡彭水,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丰饶的土地上。王易涵以艺术实践回应时代、拥抱世界,她尊重文化差异,勇于交流,将中国苗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是“文明互鉴”的最佳诠释。只有每个民族敢于表达、善于交流,才能让文化之火越传越远、越发耀眼。王易涵的《苗音》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探索与突破,也成为开启文化自信的钥匙。
未来,期待涌现更多像王易涵一样的“文化使者”,让苗乡的《苗音》全球令人振奋的声音之一,将中国故事、民族魂魄,永久镌刻于世界文明的记忆中。
(作者:郑维山,系重庆江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