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徐云卿)7月11日晚,“五彩缤纷·荀风再起”纪念荀慧生先生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在重庆群星剧院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戏曲名家与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荀派艺术的创始人。荀慧生出身贫寒,幼年被卖给梆子戏班学戏。1917年,荀慧生正式改演京剧,他突破传统行当限制,融合青衣、花旦、刀马旦表演精髓,提出“演人别演行”的理论,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建立了荀派艺术体系,创造出许多天真、活泼、娇憨、热情的舞台人物形象,形成“荀派”独特风格,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深受观众喜爱。

荀慧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表演上,还体现在他对后辈的指导和培养上。他的弟子包括童芷苓、赵燕侠、李玉茹、吴素秋、张正芳、刘长瑜、孙毓敏、宋长荣等百余人,这些弟子在荀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晚7点,群星剧院内锣鼓声声、丝竹悦耳。来自重庆京剧院的青年花旦演员韩林浠和荀派传人毕艺琳、张灿、邵晓白先后上场,带来了四出荀派经典剧目表演。
韩林浠饰《卖水》梅英,娇俏灵动,聪慧机敏,尽显少女娇憨。整段唱腔轻盈欢快,载歌载舞,特别是“报花名”唱段,韩林浠完美演绎退步圆场、踮步、小碎步、耍手绢、耍折扇等程式表演,展现出了扎实的花旦功夫。张灿在《痴梦》中化身崔氏,通过柔媚婉约的唱腔,表演了角色的情感变化,从喜到悲,最终意识到一切只是一场痴梦,刻画了悔恨交织的复杂心绪。《勘玉钏》里,毕艺琳“一赶二”,前饰俞素秋以青衣应工、后演韩玉姐以花旦应工,将闺阁娇羞与侠气果敢演绎得活灵活现。邵晓白则以《荀灌娘》中飒爽英姿,再现巾帼英雄的风骨,智勇双全、擅长弓马、心系苍生的荀灌娘与不学无术的哥哥荀常形成鲜明对比。

四位演员虽年轻,却精准拿捏荀派艺术的精髓——融青衣的端庄、花旦的活泼、刀马旦的英气于一体,让鲜活的女性形象跃然台上。“此次演出不仅是对荀派经典的致敬,更是为青年花旦演员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助力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推动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重庆京剧院副院长周利说道。
演出结束后,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荀慧生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周津羽,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郭宇,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荀慧生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熊明霞,国家京剧院戏曲评论家、荀慧生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封杰,对演出的4位青年演员展开了细致入微的点拨。从服饰扮相、道具色调,到唱念节奏、步伐站位,甚至精准到一字一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令青年演员们受益匪浅。

专家们表示,荀慧生先生敢于突破程式化的窠臼,将生活化的表演融入传统戏曲,赋予角色以烟火气与人情味,希望青年演员们不要照本宣科,而应博采众长,增加文化修养,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活动中,荀慧生艺术研究会授牌重庆京剧院为“荀派艺术传承实践基地”。“荀慧生先生是京剧艺术的一座丰碑,他创立的荀派艺术以细腻传神的表演、清新灵动的风格,为中国戏曲艺术增添了璀璨的华章。”重庆京剧院党总支书记王晓萍表示,“重庆京剧院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京剧艺术院团,始终以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为己任。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荀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