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件罚没标本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展在渝开幕
2025-05-22 22:02:17 来源:重庆文艺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拒绝一双象牙筷子开始,从举报一条非法交易链接开始。司法是底线,而你我的选择是希望。”5月22日,正值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重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重庆市荣昌区公安局共同主办的《司法守护·我们在行动——202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展》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开幕,通过70余件罚没标本、多起典型案例及趣味互动设计,系统展示中国司法实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创新路径与显著成效,向公众呈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微信图片_20250522204555

据了解,本次展览分为“司法护航·中国实践”“以案为鉴·生态警示”“行动之约·人人可为”三个单元,现场陈列了70余件罚没标本,种类涵盖陆生、水生等多领域。其中,有非法收购来的1149克象牙制品及狮制品,这些曾在黑市交易的珍贵标本,如今成为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的直观见证。还有来自海洋的砗磲、红珊瑚标本,其精美的形态背后,是非法交易等行为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沉重创伤,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严峻现实。

微信图片_20250522204548

展览精心挑选多起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全方位呈现。在陆生生物保护方面,1983年“中国盗猎大熊猫第一案”,详细阐述了该案件如何推动相关立法完善,凸显大熊猫保护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历程中的标志性意义。水生生物治理案例中,全国首例海事法院提起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非法买卖海龟案,被告人不仅被刑事追责,还面临着312.36万元的生态修复补偿金,让观众清晰了解到法律手段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522204607

此外,在水生生物治理的另一个案例,全国首例非法捕捞贩卖食用长江鲟重大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涉及非法捕获、买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等行为,经鉴定对生态造成严重损害,被告需缴纳赔偿金用于生态修复。

微信图片_20250522204611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公众参与度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知识的了解,此次展览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装置。“翻一翻:法律红绿灯”以趣味问答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抛出“小区捞蝌蚪是否违法?”“可以向长江放生矿泉水吗?”等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观众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日常行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联。“转一转:保护行动轮盘”则列举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消费、举报非法交易等12项日常行动,观众转动轮盘,便能获取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建议,轻松将保护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市民可前往重庆自然博物馆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