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宜兴,这片孕育了千年紫砂文化的土地上,国家一级陶瓷工艺师戴晓芬以三十余年的深耕,诠释着 “器为茶而生,为茶所用” 的匠人精神。从传统工艺的忠实继承者到现代紫砂的创新推动者,她用双手赋予陶土以生命,更以科学与文化的双重维度,为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戴晓芬的紫砂生涯始于1993年。自踏上陶艺之路,她便醉心于紫砂与雕塑的设计创作,得多位紫砂前辈亲授,在紫砂壶制作与彩绘泥绘技艺上独树一帜。作为为数不多兼具国家级高级茶艺师、评茶师与陶瓷工艺师资质的制壶人,她始终秉持 “器为茶服务” 的理念,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学深度融合。她的作品以光素器为主,在传统器形如仿古壶、西施壶、德钟壶的基础上,从壶嘴出水流畅度、壶口取茶便利性、把手握持舒适度等细节入手改良,兼具 “工精规致” 的工艺标准与 “灵秀大方” 的审美意趣。其自创的花果系列壶,如绿泥葡萄壶,以自然意象为灵感,在素面壶身点缀贴花、点彩,既保留紫砂质朴气韵,又赋予器物生活情趣,深受藏家与茶人喜爱。

宜兴茶文化促进会成立后,戴晓芬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宜兴市项珍茶业合作社、宜兴市紫金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对紫砂壶与茶的关系以及冲泡数据的反复试验比对,历时三年打造出“紫砂壶与茶”的行业参考丛书——《壶韵茶更香》,她代表江苏省宜兴市紫金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3种代表黄龙山原矿料及2种有拼陶瓷色料的紫砂料,其制作的仿古壶也参与了实验,此书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只有合适的器泡合适的茶,并推翻了“紫砂门“事件中”越贵的壶越好”及“调配泥是有毒的”荒唐之说,为弘扬紫砂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戴晓芬从事紫砂工艺以来,认真研究和努力创作,并积极推广和弘扬紫砂工艺。她的作品以光素器主打,会在传统器形上进行改良,如壶嘴适合出汤,壶口适合取放茶叶,手把适合提拿等方面,提升使用体验感。也会在素面壶上加以点缀,如点彩、刻字画、加珐琅、贴花等装饰,在不影响使用及清洗的前提下,以器为茶服务而制作。戴晓芬女士擅长制作传统的仿古壶、西施壶、德钟壶系列,并自创了花果系列壶。其作品在天福茗茶全国门店、彼物品牌店、竹陶缘品牌店等平台均有销售。

问及戴晓芬,她眼中的紫砂是什么?她说,紫砂茶具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材质好、实用功能强,更重要的是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说文化是紫砂长盛不衰的青春活力。从另一方面来说,紫砂是一种材料,而材料皆有劣质和优质之分,宜兴壶是用紫砂的材料制作的实用器具,而紫砂是可以做成更多多元化的实用器具及装饰物的。不管是手工壶还是商品壶,都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标准来生产制作的,商品壶一般都是量大而价格实惠,手工壶生产量少,价格按照制作手工来确定。对于自己制作的壶,她一直遵循的理念就是,“器,为茶而生,为茶所用”。戴晓芬女士的壶,有传统紫砂壶的气韵,也融合了自己对紫砂器具的理解和创新,从设计到器型,从选料到原料加工、手工制作、窑烧都亲督严选,精益求精,注重实用效果、泥质变化以及使用体验,深受紫砂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的青睐。
文图/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