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五一”假期,重庆这座“8D”魔幻之城再次成为游客追捧的焦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在这热闹非凡的旅游热潮背后,也有不少游客在游览“网红”景点之余,选择走进重庆各美术馆接受艺术熏陶,在艺术的殿堂里,与名家名作对话,在斑斓色彩与深邃意境中,探寻生活的诗意与远方。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各美术馆呈现“井喷式”观展热潮,接待观众持续攀升。从重庆美术馆典藏展到龙美术馆(重庆馆)周年特展,从共创展《猫有引力》到《Soft Errors 软性错误》个展,一系列传统、跨界融合等多元展览吸引众多观众涌入,激起了“五一”观展新热潮。

“艺”彩纷呈 美术馆里赴传统雅韵之约
“这座美术馆的造型太独特了!立体感很强!很有创意!”5月4日下午,来自湖南的游客王新第一次参观重庆美术馆,便被这酷似“筷子堆堆乐”的建筑给“拿捏”住啦!独特的建筑令王新赞叹不已。
记者注意到,与王新一样的游客不在少数,重庆美术馆以其独特的条状与方形交织的外立面风格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打卡之余,大家也纷纷走进美术馆参观,来一场与艺术的面对面对话。
为迎接“五一”假期的到来,重庆美术馆在节前便隆重推出了“岁华凝珍——重庆美术馆新典藏成果展”“溪山无尽——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两场大展,为“五一”假期做足了“功课”。
记者注意到,在重庆美术馆新典藏成果展中,该美术馆更是拿出了压箱底的馆藏名家作品,包括牛文、宋广训、黄玄之、马振声、庞茂琨等在内的78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以多元视角展示重庆美术馆最新收藏成果,更是呈现巴渝大地丰富的文化肌理。
展厅内,观众边走边欣赏,不时停留在画作前细细欣赏,还与同行的伙伴进行交流探讨。家住渝北的林涛就是其中之一,“五一”假期她与朋友相约来到重庆美术馆看展览,展厅中庞茂琨的这幅《凝思的女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直接被惊艳到了!画得太逼真了,艺术家的水平真是绝了,不愧是大师之作!没白来!”

据重庆美术馆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五一”期间重庆美术馆迎来了观展热潮,截至目前观展人数初步统计已突破1.5万人次,特别是5月2日,当日美术馆观展人数达到4000人。
不止于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样也是被众多游客追捧的美术馆之一,每逢节假日都会迎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打卡。这个“五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更是提前推出了“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季——2025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复数的人文——2025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年展,为即将到来的“开放的六月”抢先预热,也为艺术爱好者在“五一”假期提供了观展选择。
位于江北区的龙美术馆(重庆馆)也同样推出“龙美术馆10周年特展50——90”,展出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近90件优秀作品呈现给公众,让观众直击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的创作水准与艺术高度。
不难看出,我市各美术馆推出的丰富展览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让游客在与艺术的对话中,留下一段段难以忘怀的观展记忆。
跨界融合 多元艺术展成观展新潮流
与重庆美术馆、龙美术馆、川美美术馆推出的展览不同的是,位于巴南区的重庆时代美术馆推出的沉浸式AR互动艺术展《猫有引力》,在“五一”假期同样迎来了观展高峰。
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走进重庆时代美术馆,犹如进入了一个萌宠乐园,不仅仅是展览与猫相关,甚至不少观众也将猫带进了展厅,为这个节日还增添了不少活跃的氛围。
该展览缘何受到观众追捧?在展厅中不难发现,这场展览不仅运用了当下新型的多媒体交互技术,还与公益组织“旺汪家园”跨界合作,将萌宠猫咪带到艺术空间,让观众不仅能够欣赏作品,还能和“毛孩子”进行互动、玩耍。

家住南岸的张女士是一位爱猫人士,她在这个假期带上了自家的“麻球”来到了重庆时代美术馆玩耍。她告诉记者,在节前就通过小红书平台看到了这场展览的推文,碍于工作只有放假才能来玩,感觉挺有意思,还能自己带宠物,这样跨界合作的展览她第一次见,很新颖,很有趣。
除了能够自己带猫,现场观众还能在巨型招财猫装置、AR猫咪宇宙等核心体验区进行体验、互动,观众穿梭于“招财猫的书房、厨房”“猫式伸展疗愈所”等奇幻场景中,通过手机扫码唤醒动态场景。
重庆时代美术馆负责人欧阳玉姝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览将慵懒的“猫系美学”融入奇幻装置,在极简色块中探讨“有用与无用”的生活哲学,现场数十幅治愈漫画与AR技术碰撞,构建虚实交织的“猫咪宇宙”。
欧阳玉姝进一步谈道,这是时代美术馆首次跨界合作,当毛孩子们来到美术馆,不仅让冰冷的混凝土空间被柔软的生命力重新定义,也为市民和游客在这个假期增添了打卡新去处。
位于两江新区的星汇当代美术馆推出的《Soft Errors 软性错误》鲁曦骋个展也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作为一场“数字艺术+绘画”的综合性展览,其展览折射出的内涵让人深思。
当代艺术家鲁曦骋以个人体验为线索,延伸至数字社会、医疗系统、人类情感等主题,艺术化地展现了生病期间疗养恢复、光怪陆离的梦境等体验。
该展览也为观众提供了探讨和启发人在面临疾病和痛苦时,如何自我观察、自我疗愈,以感知生命的不同状态,进行美学思考和身心疗愈。
美术馆突破传统边界,大胆开启跨界融合,恰似为大众观展体验注入了一股鲜活清泉,激起了层层观展新热潮,引得观众纷纷投身这场艺术与多元融合的奇妙盛宴。

思维创新 用优质服务让“流量”变“增量”
“五一”期间,我市各大美术馆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可以说,游客不再只是冲着特色旅游景点拍照发圈,而是愿意慢下脚步,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重庆文旅越来越火热,作为美术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推出更高品质展览吸引更多观众、如何让旅游的流量变为推动美术馆发展的增量等问题,对此记者也进行了采访。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重庆文旅的火热,也为美术馆带来了流量,随着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来一座城市打卡一座美术馆,也成为广大游客新的旅游方向,为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带来了很多挑战,这也要求美术馆要大胆创新。
以重庆美术馆为例,除常规展览外还专门增设了文创体验区,观众不仅能够看展,还能在文创体验区进行体验,甚至还能把相应文创产品带回家。用王发荣的话来说就是:“把美术馆带回家,以此来激发新一波的观众,有了新的内容,必然也会吸引一波再生观众,实现让汇聚的观展‘流量’转化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增量’。”

在王发荣看来,如何抓住流量,也是美术馆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办出优质的展览来服务游客和观众,还要优化服务增强体验感,让游客不仅是能够观展,还能有收获。他举例说明,如正在举办的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重庆美术馆就设置了印章打卡,集齐了相应的印章,观众能得到一份精美礼品,增强了观众与美术馆的互动性。
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看来,现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生活,美术馆便是这样一个艺术空间,为大众提供服务功能,再加上很多美术馆在展陈、展览方面大胆创新,以及特色化的建筑等等方面,为美术馆带来了不少流量和关注。
那么美术馆又该如何抓住流量?魏东提出了建议,第一,重庆各美术馆需要积极引进更多高水平、国际视野、当代价值的主流展览,同时还要积极策划彰显重庆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的专题展览;第二,在艺术与科技上下功夫,大胆使用当下最前沿的技术融入展览中,打造数字艺术展览,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第三,优化展览服务,提高展陈设计规划,增加公共社交服务,如导览等。
美术馆作为艺术的重要展示窗口,正逐渐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水平的重要选择。这个“五一”假期,如潮的游客是对艺术热爱的有力见证,也为美术馆发展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