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气质。第1眼TV-华龙网策划推出《渝见文化三千年》主题宣传,系统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触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脉,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印刻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众多绚丽多彩的文化脉络之中,移民文化对于重庆城市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落,就是凝结重庆移民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堪称中国移民文化的一座丰碑。

凝固的移民史诗
推开重庆湖广会馆斑驳的木门,仿佛踏入了一部厚重的史书。
清康熙年间,战乱后的四川十室九空、百业凋敝,清政府一声“招民徙蜀”,十余省移民跋山涉水而来。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商贾匠人,以会馆为据点,在陌生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对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庆湖广会馆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保存了大量与移民相关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会馆内泛黄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插占为业”“刀耕火种”的拓荒岁月。移民们穿越三峡险滩,攀越川黔栈道,将故乡的信仰与技艺播撒在巴蜀大地的沟壑间。
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但重庆湖广会馆所承载的移民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那些曾经的辉煌与繁华,那些无尽的故事与沧桑,都在会馆的一草一木、一殿一阁中得以体现。

建筑中的文化密码
如果说移民史诗是湖广会馆的灵魂,那么其建筑本身便是凝固的文化密码。
会馆内飞檐翘角的戏楼,覆盖着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彰显着清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见证了移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智慧与创造力。

禹王宫戏楼的栏板、额枋上,环绕着雕刻精细的佛教故事,以及《封神榜》中的人物形象和山水花鸟图案,无不透露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广东公所的戏台则以《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戏曲故事为雕刻题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描绘惟妙惟肖。
而齐安公所戏台的“薰风门”木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生动再现了300年前的重庆城楼风貌,山城民居的错落有致,江边码头的千帆竞发,以及城门上“熏风门”三个字的刚毅雄健。
尤为珍贵的是,修复后的会馆并未刻意遮掩历史的伤痕。戏楼栏板上残缺的雕刻,以“残缺之美”诉说着特殊年代的沧桑。这种“修旧如旧”的匠心,让会馆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成为历史真实的载体。
从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的烟云虽已散去,但湖广会馆并未沉寂。如今的它,不仅是历史文化景区,更是重庆移民文化展示、传播的重要场所。
每逢传统节日,重庆湖广会馆都会举办盛大的活动,禹王庙会、禹王祭祀典礼、非遗展演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禹王庙会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集祭祀、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盛大活动,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文化表演和民间习俗。许多市民和游客都会参与其中,祈福来年的幸福平安,参观移民博物馆,读老祖先的故事,过一个传统味十足的新年。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中,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庙会春节欢庆活动的画面向全世界呈现。
此外,每逢清明时节,重庆湖广会馆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禹王祭祀典礼,通过遵循周礼、还原历史上祭祀活动的程序规制,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风貌。

这座“活化石”的存在,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在城市化浪潮中,如何守护文化的根脉?
重庆湖广会馆的答案清晰而坚定:让历史说话,让文明传承,以“修旧如旧”的匠心守护建筑,以“守正创新”的智慧传承文明,让移民精神在巴渝大地上生生不息。正如会馆中那残缺的雕刻,历史伤痕终将沉淀为文明年轮,而根脉深处的坚韧与包容,永远是新生的土壤。
文/第1眼TV-华龙网 王景行
视频/ 胡珂瑞 张小敏
(重庆湖广会馆供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