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华启元)近日,由重庆市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策划出品、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黔江拓片图典》正式面世。这部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地域历史文化图集,以300余张珍贵碑刻拓片和66万字研究文章,系统呈现了黔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填补了地方拓片文献研究的空白,成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黔江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红土湾老屋基洞人类活动遗迹,到阿蓬江流域的十多处远古聚落遗址,无不印证着这片土地的文明曙光,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与“赶蛮拓业”“湖广填四川”等人口迁徙浪潮,更孕育了多民族融合的独特文化生态。然而,因清末至民国时期方志的断档、行政区划变迁导致的南部乡镇历史记载缺失,黔江文化研究长期面临着困境。《黔江拓片图典》的出版,正是对这些空白的回应。
书中收录的拓片,源自黔江各乡镇荒野中的古墓、祠堂和遗址,如同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史——墓志铭中的家族迁徙、碑刻书法中的艺术审美、撰志者笔下的历史事件,经专家团队考证研究,不仅补全了文献断层,更以鲜活的一手资料还原古代黔江社会图景,揭示渝鄂湘黔结合部多元文化交融的密码。书中拓片选自三台书院黔江古碑拓片馆及区文物管理所馆藏,筛选时兼顾历史学、社会学价值与文学艺术高度,其中部分墓志铭的书法雕刻技艺堪称古代黔江审美范本,而撰志者的身份考据则串联起地方名士与重大历史事件的隐秘关联。
这部历史图集的问世,凝聚着四十年间三代人的文化守护。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龚节俭徒步踏遍黔江乡镇,抄录577篇墓志铭、梳理20余万字姓氏族源笔记,完成首次系统性田野调查;彭水学者蔡胜炽随后对这批资料进行标点校注,为研究奠定基础。2019年,黔江区文化旅游研究会联合文物管理所重启田野调查,陈彤、陈克勤等人历时五年跋山涉水,用拓片与数字化技术抢救濒临消亡的碑文。陈彤感慨:“许多碑刻已风化难辨,每一张拓片都是与时间的赛跑。”
作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支持项目,《黔江拓片图典》不仅是学术成果的集结,更承担着文化活化的使命。黔江区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以书中拓片为基础,在三台书院设立古碑拓片馆,构建开放式研究平台;数十万字的研究文章从多学科视角进行释文点注与历史考证,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范式。编委会在序言中坦言,部分碑文因风化损毁导致释文存疑,但“这恰是研究的起点”,期待激发更多学者深入探索,让公众触摸“石头上的历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自信建设。
《黔江拓片图典》不仅是一部镌刻着文明密码的地方文献,更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它让散落山野的碑刻成为解码黔江文化基因的钥匙,以“学术奠基、行动传承”的实践,为武陵山区文化生态保护树立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