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3月28日下午,重庆市南岸区第二届“风华杯”教师技能赛训活动决赛的压轴之战——即兴演讲比赛,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学术中心一楼大礼堂拉开了帷幕。36位教师以教育叙事为经,以生命感悟为纬,编织出南岸教育动人的风景线,让我们感受到新时代教师的精神图谱在这里缓缓展开。如何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决赛场上,老师们用汗水和智慧,交出了一张张优秀答卷,镌刻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担当。大赛凸显了三组关键词:教育情怀、创新锐气、专业坚守。

第一,教育情怀:以爱为舟,载梦远航。教育情怀蕴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教师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视野,更要有扎根泥土的温度:一句适时的鼓励,是暗夜里的萤火;一次静默的守候,是荒漠中的清泉;一场跋山涉水的奔赴,是教育者对“初心”的叩问。如4号、6号、7号、8号选手等,他们讲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真正的长期主义、教育需要共享优质资源、教育是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重塑育人生态……让我想起泰戈尔的诗行:“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斯坦福大学教育哲学家诺丁斯教授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也提到:“教育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即兴演讲,更是南岸教育人用心、用情、用智慧书写的教育诗篇。
第二,创新锐气:以智为桨,破浪前行。教育是“航海者与星辰的对话”,而创新恰似精准的罗盘,破开教育的迷雾。在“AI+教育”的背景下,时代给我们下了一道“战书”:终身学习,不进则退!1号、2号、5号、13号、25号、36号选手……他们以数字技术为引,带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根系,形塑新的知识图谱。选手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深耕思想的原野。如6号、29号、34号等,他们将课堂变成“问题工坊”,让知识在质疑中升华;他们以“项目式学习”为舟,载着学生驶向未来的探索;9号、14号、16号、22号选手,他们用“差异化教学”为每颗种子定制生长的密码,他们提出让人工智能成为益友而不是损友,让人工智能成为增量而不是变量。这让我想起教育家杜威的预言:“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教师当以“跨界思维”为剑,破除学科藩篱;以“批判性认知”为盾,抵御思维惰性,在教育变革中迸发新的火花。
第三,专业坚守:以“行”为基,铸魂育人。大诗人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当教育叙事褪去华丽的修辞,我们看见选手们一步步踏在土泥上,在教育的原野打上深深的脚印。如3号、11号、12号、17号、23号选手,他们倾心分享的一个个故事:涂鸦、原始基因、行李箱、小精灵、孤独症患者、充电宝、精确到秒的微笑,数学课的三次转身、音乐课的思政滴灌……这让我想起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寓言,那游刃有余的境界,正是日复一日的专业积淀,凝结成技艺高超的“目无全牛”。教师的专业,是“雕琢时光”的匠人精神,更是“行胜于言”的品格修行。如10号、18号、26号、27号选手……他们对教育的深情告白,让我们看到新时代教师在深耕教育中破土而出,用力推倒那面无知与狭隘的墙。他们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的知行合一,让我们看到滋养生命的源头活水哪里来?来自学无止境的专业坚守、来自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求索。教育家精神、教育筑梦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方式的变革,这些关键词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经过这次即兴演讲比赛,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演讲技能,还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首先,狠抓关键词与教育场景的共生关系。即兴演讲的难点在于“即时性”与“深刻性”的平衡。教师要快速锚定关键词与自身教学场景的关联点,把观众带进热气腾腾的教育现场、生命现场。
其次,强化观点与故事的共振效应。优秀的演讲需要“观点如刀,故事如盐”。教师要精心提炼更具穿透力的教育金句,同时用细节让观点落地,接人间烟火,因为细节见情怀、见精神、见成长。
第三,深化有声语与无声语的共生情感。即兴演讲中,眼神的交流、手势的节奏、语气的起伏,是传递情感的无声语言。演讲中,教育者的身体本就是动人的“道具”,教师要巧妙运用眼神与肢体语言来传递思想与情感。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有这样几句很酷的诗:“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愿老师们永葆“以心铸魂”的青春,怀揣“以智破界”的锐气,践行“知行合一”的信念,撑着梦想的长篙,驶向教育的星河,以光和热谱写星辉斑斓的教育新篇章!最后,让我们向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