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又见蜡梅
2025-02-02 11:34:23 来源:第1眼TV-华龙网

文/潘昌操

曾在南山生活过近十年,每年腊月蜡梅会掉光所有黄叶,只留下绽放或未绽放的花朵倔强在枝头,满山寒冷,满山芬芳。种花户们将种植的蜡梅花连同枝丫一起剪下,或批发,或装进背兜去叫卖,十数来日,只剩下一些许小枝和上面的微小蜡梅朵躲过了剪刀,残留在枝头,迎着北风开放。

我从未买过南山的蜡梅,我曾自私地认为,这么素雅而又坚强的花为什么要被剪下,冬天的花多数不见踪影了,桃李早巳消失在春天,唯有蜡梅和雪花一起开放,把她们留在枝头多好,这样芬芳就不会过早消失,蜡梅树也不会遭受刀砍斧削的痛苦。

又见蜡梅的时候,是大寒过后的一个午后,我从歇台子地铁一号线站台走向地铁五号线站台,在逼窄的虎歇路人行道旁一家超市门口,齐刷刷摆放着一把把蜡梅花,鹅黄的朵儿默默在墙角散发着芬芳,有的朵儿还很小,尖尖嫩嫩的一粒粒,还是梅花的刍形,离开树枝,她们多数不会再开放,随着枝丫一起蔫去,成为农人的灶房里的柴火。我不禁怜悯起蜡梅来,仿佛看见的那些朵儿是一颗颗泪珠。

我喜欢蜡梅如我喜欢栀子花样,喜欢她的朴素,芳芳,像一个不施粉黛女子,修长身影,自然地美,自然地带着体香。年龄越长,这种喜欢更明显。我问了问价格,每把二十五元,我和超市老板讲了讲价,最终以二十元的价格挑选了一束蜡梅拿在手里,一路芬芳相随,不是暗香,是一种浸人心脾的明香。从五号线转环线,从环线转三号线,一个手捧鲜花的男人,招来邻座的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无论是男是女,是长是幼,都不会诧异一个中年男人手里捧着鲜花,为现代人忙碌后的慰籍,为拼搏后的歇息,喧嚣后的静谧,难得的芳香,难得的眼神交流,带着对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轨道交通3号线上偶遇女诗友杨骏,她左缠右缠要我手上那束花,我不会忍痛割爱的,我编织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谎言骗过了她,将花带回家里,放进装有盐水的花瓶里"金屋藏娇",那束蜡梅也没辜负我对她的偏爱,开过的花谢了,没开过的又继续开,一直坚持了一个多周,才凋谢枯萎,奉献完最后的芬香,仿佛在回馈我对她的知遇之恩,那些花朵微微张着花瓣,仿佛在对人间微笑。

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喜欢蜡梅,我或喜爱,或敬重,生命中名字中带梅的女子。

小梅是我的外甥女,是我父母的第一个外孙女,从小在我家长大,七岁过后才回我大姐、大姐夫家去读小学。她常骑在我的脖子上玩耍,聪明伶俐,她是我家笫一个大学生,凭她的顽强和坚韧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出了小山村。当她大学毕业后,师范生不再包分配,在我居住的小区当过两年幼儿园老师,当然没少得过我的关照。后来,她考上了镇上有编制的英语老师,并资助弟弟考上交大,当上工程师。小梅从未忘记过我这位舅舅的恩情,常来渝看望我,她购房置业,她儿子升学总会让我这位舅舅去坐一坐,逢年过节会寄一箱水果,发一个红包问候。她因勤奋和刻苦为家族弟妹们开了好头,成年后的弟妹们都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研究生,有的成了博士生,都找到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她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朵蜡梅花,芬芳纯朴,知恩图报。冬天生的小梅,若以冬天大寒为伊始,她以她的刻苦,不惧贫寒,努力,不向命运屈服的品格,为弟妹们探好了路,一花盛开引来百花开放。

这几年,我在小区环道上跑步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四十多岁中年女子陪着一个一步一蹶的中年男子在环道上行走,他们走得慢,我跑五圈他们才走一圈,男子没拄拐杖艰难地走着,女子或牵或扶总不离左右,冬去春又来,循环往复,久了我才知道,女的叫春梅,男的是她丈夫,几年前,男子因脑溢血偏瘫,春梅不离不弃,不管天晴下雨,总陪伴着丈夫在小区是锻炼,至到她丈夫缓慢恢复。在这物欲横流,功利第一的时代,她仿佛是一朵带着芬芳的蜡梅,带着暗香,得到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身患绝症的朋友冬梅,她的晚年一直在和病魔抗争,放疗、化疗,早失去了她的青葱美丽,但她总把微笑挂在脸上,一如既往帮助别人。当她含着微笑告别世间时,所有同事、邻里都去为她送行,如一朵蜡梅花匆匆走完生命的里程。

园艺师小张曾对我说过,其实剪枝对蜡梅是大有好处的,剪了枝,即可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又可让来年新的枝头开的花多。如果不剪枝,蜡梅会多长叶,少开花。我也在以前生活过的小区里见过不剪枝的蜡梅,枝长叶多,星星点点的蜡梅花藏在叶子里,自然地开花,自然地结果。我也在这个小区里见过蜡梅结的果,长长的,扁扁的,像人眼这般大小,先是绿绿的,然后是黑黑的,里边藏着蜡梅的籽。

又见蜡梅,我还是不希望她被刀剪斧砍,自然地开花,自然地结果,然后瓜熟蒂落,享受生活的幸福。我不想看到她们流落街头,被有声和无声地叫卖,在我心中是对她最大的猥亵。

又见蜡梅的时候总在隆冬,有蜡梅的地方总感觉到温暖,家的温暖,朴素的芳香。春节前我又捧了一束蜡梅放进了花瓶里,她的芳香陪我从冬走进了春,从去年走进了今年。祝福蜡梅,芳芳永久,美丽依旧。

作者简介:

潘昌操,一级警督,重庆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南岸区作协常务理事,曾获《好春赞江南》金笔奖,《中华散文网》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