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 | 龚晴皋的故事(一)
2024-08-30 14:46:45 来源:重庆文艺网

说重庆言子,听走马故事。今天我给大家摆一个巴渝书画大师龚晴皋写字中状元的龙门阵。

自古以来,我国书法字体如百花争艳,书法大家亦层出不穷,篆楷隶行草、王鸥颜柳怀,逞妍斗色各有千秋。但是,在众多书法大家中,称得上“字状元”的,古往今来却只有一人,他就是我们重庆人的骄傲,大名龚晴皋。

龚晴皋,名有融,字晴皋,号绥山樵子、拙老人、避俗老人、退溪等,生于清朝乾隆二十年的重庆巴县冷水场(即现在的九龙坡区华岩镇),卒于道光十一年,以诗、书、画扬名于世,以至当时在重庆和四川民间一度流行“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避俗老人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巴县志》里面也称其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龚晴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得中举人,历史上并未有他再中进士的记载,连“天子门生”都谈不上,但为啥子又成了“字状元”了呢?这段传奇公案颇有意思,且听我给各位看官慢慢道来: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清末废除,大约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中可以博取功名的考试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一考。院试是指考生在县或府参考,考起了就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乡试是指生员在省城参考,考起了就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每次乡试都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会试是指全国的举人在京城参考,由礼部主持,考起了就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每次会试都在“秋闱”后第二年的春季举行,故称“春闱”。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贡士都会参加,殿试考起了又分三甲,第一甲为进士及第,第二甲为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因为这级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进士及第者们自己贴金,自称为“天子门生”。如果哪位考生在乡试中夺得“解元”,会试中夺得“会元”,殿试中再勇夺“状元”,那他在西方文化中就会被称为完成了考试的“帽子戏法”,而在我们中国科举文化中,就会被誉为“连中三元”,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扯远了,继续摆龚晴皋当字状元的龙门阵。话说,龚晴皋中了举人后的第二年,大年一过,他就收拾行装赴京赶考。一路无书,到了京城,找了家叫“东来客栈”的旅店住了下来,准备参加考试。没几天进了考场,龚晴皋才思泉涌、妙笔生花,三场考试下来,自我感觉良好,心中暗想:“这一甲三名不敢说,但二甲、三甲上榜那必定是坛子里头捉乌龟,十拿九稳。”所以,他待在东来客栈耐心地等候发榜之时。等待期间,难免就要与同考的四川老乡相互应酬,在京城游山玩水、到酒楼喝酒吃饭。这一整,钱就用多了点。好不容易等到放榜之日,信心满满的龚晴皋跑去一看,但横看竖看、左看右看,才发现自己三榜皆无名、已名落孙山!呆了半个多时辰,这才定了定神,心中暗思:“自己人还年轻,回家再苦读三年,到时又知如何呢?”于是返回客栈,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就要离店的时候,他才惊觉,暗叫一声“糟了”!啷个呢?前面说了噻,在等待发榜的期间,和老乡们一起玩玩乐乐、吃吃喝喝,这下安逸了,把回家的盘缠吃得差不多了。于是,龚晴皋就找同乡借钱,但找了几个,不是借故推托,就是别人确实也没得多的钱借给他。这下啷个办呢?好在他也是个洒脱之人,没钱走不了,干脆就不走了,打算先找个事情来做,等路费筹足了,再回家不迟。于是乎,龚晴皋就把这个事情给东来客栈的王老板说了,想请王老板帮忙找个活路来做到起,挺过这一关再作打算。王老板是个热心厚道之人,听龚晴皋这么一说,心头一想:“在我店里住过的应试举子,数都数不清有好多个了,也有一试不中,再试就中了进士,甚至还有榜眼、探花,虽说没出过状元,但说不定哪天就有位状元公住进来了呢。现在这位龚公子一试不中,盘缠没得了,这也是常有之事,帮他一下也不是不行,万一哪天他高中了,给我店里增光添彩,也不失为美事一桩嘛。”于是,王老板就让龚晴皋留下来,在自己的店里帮忙记账,吃住费用免了不说,还给点工钱。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准备要写春联辞旧迎新过大年了。王老板当然也要贴对联,他心头想:“这位龚公子账本上的字倒是天天见,一手好字,可都是些蝇头小楷,他写大字的笔墨又如何呢?还没见过,不如请他来写。”于是就把想法一说,龚晴皋也不推辞,拿过红绫纸,提笔一挥而就。王老板虽说对字画不大精通,但住店的举子多了,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虽然自己不会写,但是看到龚晴皋的字龙飞凤舞鸾翔凤翥的,觉得还有点好看养眼,就连忙贴在了店门口的两旁。左邻右舍看到东来客栈这幅对联字写得好,于是乎大家就来请龚晴皋写春联。龚晴皋反正平时除了记个账也没得啥子事,再加上性格又是个豪爽大方的人,也就来者不拒,一一都帮他们写了。至于常言说的润笔费,别人给不给,给啥子,给好多,他也全然毫不在意。

转眼就是腊月三十,这天中午时分,店里面也没得几个客人。闲来无事,龚晴皋一个人坐在店里面靠边的位置上,桌上放了一壶二锅头,一碟油炸花生米,一个人就在那里喝起了酒。这时候,门外面进来了一个人,走到柜台前跟王老板说了几句话。之后,他转身移步到了龚晴皋的桌前,拱手说道:“公子请了,门上对联可是公子所写?”龚晴皋抬头一看,只见那人中等身材,四十多岁,虽身着青衣小帽,却显得干净得体,气度不凡。于是连忙起身回礼答道:“对联确为小生所写,不知何事,可否坐下喝杯薄酒,并请先生赐教。”那人也不客气,面对龚晴皋坐下,一点也不东绕西绕,直接就和龚晴皋聊起诗词、楹联、书法来。二人坐而论道,越聊越投机,越讲越兴奋。一壶二锅头早已喝干,龚晴皋说再去拿壶酒,却被那人挡住:“不用不用,公子若不嫌弃,可否到我家好好叙谈?”龚晴皋想今天已是年末,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备年夜饭,此时去别人家里,恐怕不大方便,就婉拒道:“今日除夕,去了多有打扰,还是改日再去府上叨扰吧。”那人却说:“不妨,我家人多,自有下人安排年夜饭。我们两人择一清静之地,只管喝酒畅言,随性谈文论墨。”龚晴皋困在客栈,本来也无去处,见对方如此盛情,倒也难却,不再推辞,于是乎就答应了。那人和龚晴皋走出客栈,同乘一辆马车而去。

不久,马车停至一处院落门前,下得车来,眼见宅邸青砖碧瓦,门前左右并无镇宅石狮,门楣上有遒劲的隶书“慎墨”二字,意蕴深厚。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门外有两个衣着整洁的下人早已候在一侧,待宾主进门之后,下人就低眉顺眼的垂手跟随在他们身后,亦步亦趋,等候主人的随时吩咐。宾主二人进得门来,绕过影壁,来到一个青石铺地的大院子,行至院侧,又见一道侧门。跟随的家人抢步上前,拍了拍门环,侧门悄然开启,看见里面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小花园,园中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曲折通向一个回廊。大家举步而入,穿堂过廊,来到一间大客堂。客堂内置有数把金丝楠木靠背椅,面对门端品字排开,质感温润,雕工细腻,两把椅子之间均有瘦高方几一台,方几上青花瓷种就迎春瘦兰,兰草勃勃生机、翠绿欲滴,花朵清雅脱俗、暗香袭人。

龚晴皋再举目四望,见客堂墙壁赫然挂满历朝历代名人书法字画: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唐代柳公权的《蒙诏帖》、欧阳询的《梦奠帖》;北宋米芾的《苕溪诗卷》;元代赵孟頫的《洛神赋》;明朝唐伯虎的《漫兴墨迹》……字体草行隶楷,墨色深浅不一;有的苍劲雄浑,似松柏风骨;有的温婉细腻,如清泉流水。龚晴皋从未如此集中地欣赏到历朝历代这些书法大家的墨宝真迹,一路看来,仿佛穿越时空和这些大家翘楚们隔空对话、跨宇交流一般,不禁如痴如醉、似颠似狂。家中能收藏如此丰富的传世大作,此人必非一般藏家。龚晴皋正待要问,忽有一管家模样的人慌慌忙忙的跑了进来,正欲对主人开口说话,一下又看到有生人在旁,只好附首于主人耳侧,叽叽咕咕说了几句。龚晴皋不便细听,继续抚颔欣赏字画。那管家言毕,主人连忙对龚晴皋说:“公子,我有急事要出去一趟,你且在此喝茶赏字,待下人备好酒席,你也不用客气,且先自己吃好喝好,不要等我,待我将事情办完,立马回来与公子畅叙。”说完,又跟旁人吩咐道:“这位公子是我贵客,你们要好生侍候。”言罢,便带着管家去了。

各位要问了:“这位何许人也?”书中交代:此人不得了了不得!他乃当今圣上嘉庆皇帝的异母哥哥,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是也。清朝王室对皇族阿哥们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他们一般都饱读诗书、精通文墨。成亲王则更偏爱书法,其书法造诣深厚,风格独特,笔力雄浑,被誉为清朝著名的书法家。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成亲王都要写些对联送人,得到成亲王对联的人,都必定仔细收藏,一方面有讨好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字确实写得很好。成亲王对于写得一手好字的人特别看重,喜欢结交。今天在京城游玩,无意看到东来客栈龚晴皋写的对联,暗自赞叹。经过一番叙话后,干脆就把龚晴皋邀请到自己王府后的别院,准备好好生生聊上一聊。谁知成亲王正准备与龚晴皋品茶喝酒聊笔墨的时候,管家来报,当今圣上嘉庆皇帝已驾到成亲王府。

原来,嘉庆皇帝与成亲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书法。而且他们都喜欢微服出门,去到街市上看看对联、品品诗文、赏赏笔墨。成亲王这次出来看春联,到了东来客栈这条街上,见许多人家的门上对联,都出自一人之手,字体遒劲苍茫、运笔潇洒不羁,疏密有致、笔力和谐。于是前去询问,大家都说是住在东来客栈的四川落第举子所写。成亲王就按图索骥,找到了喝着寡酒独自神伤的龚晴皋。那么嘉庆皇帝突然来找成亲王又是为啥事呢?真是无巧不成书,竟然也是因为客栈那条街上的各家对联。

话说嘉庆皇帝今天一早起来,心想春节已至,各家各户又该新桃换旧符、春联盈门楣了,何不出宫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普通百姓家的对联,也算是看看臣民们对我执政的评价。于是就带了两个侍卫,自己轻装简束的出了午门,直奔闹市街衢而去。皇帝一路走马观花,无甚新奇发现,甚感无趣。不知不觉,已信步走到龚晴皋借居的东来客栈这条街,发现家家户户所贴的春联和其他街区的春联所写的内容皆无出彩之处,都是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类俗言套语,但联上的字体和其他街上对联的字体相比起来却已迥然不同,早有云泥之别!嘉庆皇帝不觉眼前一亮,便逐字慢慢品鉴,整行细细欣赏,但见字字龙飞凤舞、笔笔大开大合,狂放处风声鹤唳,细腻处纤毫毕现,不禁暗自赞叹、龙颜大悦。一路看来,不知不觉已到东来客栈,见客栈的春联仍出自一人之手,但内容却陡然有别,上联道“乾坤万里眼”,下联为“天地一家春。”皇帝默然驻足,心中暗念“乾坤、万里眼……天地、一家春”,平仄越念越出神,内容越品越有味,字体越看越顺眼,心中暗道:“何曾想小小客栈,竟然藏龙卧虎、隐凤匿蛟!”于是,就想去问一下这幅对联是哪个写的,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子,不便亲自出面,本欲让随从侍卫去问,又怕这些五大三粗的武夫不得要领反而弄巧成拙。怎么办?对了!何不去找成亲王来了此公案?嘉庆皇帝非常了解他这个哥哥成亲王的性格,这个书痴向来喜欢清静,越热闹的年节,他越是不愿意呆在王府,反而越是喜欢在他的王府别院和历代书法大师神交对话。于是乎,嘉庆皇帝就来到了成亲王府。此刻,正与龚晴皋在别院大客堂内的成亲王听说天子驾到,不敢怠慢,赶紧出来到府上大厅接驾。

皇帝见到成亲王,直接说了自己找他的原因。成亲王一听,差点笑出声来。心里面就在想:“我不但看到了这对联,还把写对联的人也请到家里来了。不过,我还没有好生请教这位公子的来历,此刻不便向皇帝介绍,不如先问问皇帝,看他的评语再谈下文。”于是问道:“皇上圣明,说这对联好,不晓得好在哪点?”皇帝笑了笑,说道:“这‘乾坤万里眼,天地一家春',是何等大气,何等磅礴,上联虽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诗句,但用在此处恰如其分,绘就了我大清疆域的广袤无垠,也写尽了大好河山的万千祥瑞。下联更是匠心独具,不但平仄意蕴对仗工整,更是描绘出了我大清海晏河清、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你再看那一手狂草,每联五字写的是飞龙走凤,一气呵成,无比的潇洒大气!光凭这手好字,就完全可以点个‘字状元’!”成亲王本来就有心栽培龚晴皋,听皇帝这样一夸奖,心头高兴惨了,所谓“君无戏言”,何不趁热打铁定下此事。于是,成亲王赶紧奏道:“吾皇圣明!臣恭喜皇上!贺喜皇上!金口玉律钦点‘字状元’,此人就在臣之别院,是否待臣唤其出来,叩谢圣恩。”

嘉庆皇帝听成亲王一说,满脸疑惑。成亲王于是就一五一十的把他遇到写字人的事情禀明了皇帝。嘉庆皇帝听罢,心想我不过是看到这一手好字,打个比喻而已,这个人长啥子模样、姓甚名谁我都还不知晓,就给他点了个“字状元”,本想后悔,但皇帝金口玉牙,说过的话啷个好再次收回呢,所以只得作罢。但毕竟还是不清楚这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不便马上召见,所以叫成亲王仔细问明白些,以后回话,说罢打道回宫去了。

皇帝一走,成亲王赶紧回至别院客堂,见到龚晴皋连忙说道:“恭喜公子!恭喜公子!今日点成状元也。”他这一说,把龚晴皋弄得莫名其妙的,不晓得啷个回答了。成亲王见酒席已经摆好,龚晴皋却一直未动筷,于是乎忙叫下人斟上酒,对龚晴皋说道:“公子,事情匆忙,还未请教公子姓名,请喝下这杯详说如何?”

一杯酒下肚,龚晴皋就来了个竹筒倒豆子——一点不剩的向成亲王说了自己的来龙去脉。成亲王也坦诚大方地作了自我介绍,并将刚才在王府大厅与嘉庆皇帝相会之事一一告之龚晴皋。龚晴皋一听,惊喜万分,连连道谢。成亲王哈哈一笑道:“你这个状元非常特别,是当今圣上亲口点的,叫‘字状元’。”成亲王又将皇帝也看了东来客栈的对联以及评语等等,都摆给龚晴皋听了,然后又说道:“龚状元,你也不用回客栈了,就住在本王的别院,方便你我天天谈诗联对,你看可好?”龚晴皋见成亲王如此厚爱,再加上自己本来也无钱回家,于是就答应了,然后回至东来客栈取了行李,从此住进了成亲王府。

成亲王只要不上朝议事,平时外出都要带上龚晴皋,给人介绍时,特别说出此人是皇帝钦点的字状元。时间一长,朝廷上下的达官贵人,都晓得了字状元龚晴皋,再加上龚晴皋人虽年轻却谦虚谨慎,一手字写来确实非常漂亮,所以大家都喜欢同他来往。许多人把他的书法字画收藏起来,视为珍宝,久而久之,社会上便有了“家无晴皋字,枉为读书人”的说法。

不久之后,东来客栈的王老板也晓得了当初那个落难秀才龚睛皋被皇帝封为了“字状元”。于是,王老板把龚晴皋当初亲笔记写的账本找人重新誊写了一遍,将原本小心地用绸布包裹收藏了起来。另外,他看到门上的对联还没有破损,就仔仔细细地喷了水,小心翼翼地撕下来,晾干后再装裱一新挂在店内显眼之处。但凡有客人进店,第一件事就是把客人带过去看对联,告诉客人这是字状元写的。

王老板自豪地宣称:“我这个客栈,是状元、榜眼、探花都住过的哟!”左邻右舍凡是贴了龚睛皋对联的人家,也纷纷把对联撕下来收藏。当然也有些整破了的、撕坏了的,主人家更是后悔不已,大呼划不着划不着啊。从此以后,字状元龚晴皋的龙门阵就到处流传开了。古话说得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而龚晴皋写字中状元,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唯龚氏独一份也!

(根据民间传说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作者:吴文,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故事大王、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