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7月15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重庆艺员管理培训中心承办,武隆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武隆区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中心小学校、重庆博象文旅集团协办的2024年武隆区仙女山暑期免费教学活动开班仪式在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中心小学校和博象·咏山水文化小镇举行,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暑期学习体验。

创新路径的老年教育:公益性文化大餐
此次暑期免费教学活动设置了太极、声乐合唱、声乐、舞蹈、时装风采、非洲鼓、手机摄影、国画、素描彩铅等9个专业,共20个教学班。培训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8日,总计面向来到武隆区仙女山旅游避暑的市内外老年游客招生近1100名。
李苏珍女士连续三年参加素描彩铅班,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有画画的爱好,但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没有机会系统学习。在仙女山,她有机会学到了丰富的彩铅技法,在山林的写生更是让她向往,与一群同龄人一起创作与学习的感觉很诗意,也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024年暑期教学活动依然坚持公益性。尽管课程面向学员全额免费,但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上都保持原有水准,甚至还会发放相关资料和书画班使用的笔墨纸张耗材等。每年课程结束后,学校都能收到多封学员撰写的感谢信,群众满意度高,口碑也很好。

文旅融合:创新路径与景区、街道融合的探索
重庆市老年大学文旅分校自成立以来,持续创新、持续发展,“季候校”每一年都有新变化,在今年,除了费用全免之外,对公益教学的内涵也有更新的挖掘。
重庆市老年大学文旅分校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学新模式,先后在石柱黄水、武隆区仙女山举办10期暑期免费教学活动,累计惠及7000余名市内外游客或市民,实现了文旅分校从服务本系统离退休职工向服务社会老年人转变。
为了扩大辐射半径,提高群众参与度,重庆艺员管理培训中心设置调研课题《打造富于文旅特色辨识度的老年教育路径探析》,进一步研究“季候校”群众需求,首次设置武隆区仙女山街道中心小学校、博象·咏山水文化小镇2个教学点,为更多群众提供便捷。

2024年开始,“季候校”在原基础上新增了手机摄影、非洲鼓专业,并创造性地将教学点设在了景区。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增加校区、增设课程、增收学员,“季候校”利用我市丰富的高山气候旅游资源,在老年人聚集之地举办独具文旅特色的老年教育,展示了文旅分校持续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老年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活力老人:创新实践中的社会效益
随着老年人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与消费观念的转变,7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老人可以被称作“活力老人”,他们更青睐“候鸟式养老”。
随着这一批“活力老人”的出游意愿日益增长,武隆仙女山作为著名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承接了大量的本市避暑需求,这对武隆仙女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适老化的老年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亟待完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也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老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通过重庆市老年大学文旅分校“季候校”项目,仙女山镇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旅分校的教育活动使活力老人们能够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实自我、保持活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文旅分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民生实事,把老年大学办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让老年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老年教育领域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路径,为文化旅游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助力“文旅融合”,赋能“活力老人”。通过2024年暑期免费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重庆市老年大学文旅分校再次展示了其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角色,这不仅是一场教育实践,更是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理念的有力践行。
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