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旅戏评 | 一场关于信念与梦想的视觉盛宴 ——探寻《天坑问道》的舞美设计
2024-07-11 17:21:1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2024年6月,重庆大型原创话剧《天坑问道》在重庆大剧院正式上演,该剧曾于2021年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试演。话剧以时代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毛相林带领村民修建悬崖“天路”的故事。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剧评人观摩了该剧,并进行了专题评论。

“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用整整七年,铺就了一条八公里的绝壁“天路”。这一事迹,已广为流传。话剧《天坑问道》以毛相林带领村民修路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历时三年的精耕细作,终于在2024年6月再度上演。从拉开帷幕呈现巨大“天坑”的开始,到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们一次次谢幕,我的内心就没有平静过。一方面,下庄村艰难的生存环境,淳朴的村民,坚韧有担当的村党支书,他们不靠不等、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感人至深;另一方面,作为舞台艺术,话剧《天坑问道》具有独特的舞台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此,我想就话剧《天坑问道》的舞台设计艺术做一点探寻。

图片3

首先,《天坑问道》的舞台设计艺术既创新又震撼。

随着大幕徐徐拉开,一个水墨浓重的巨大“天坑”被搬上舞台,置于“天坑”深处的下庄人,就被这巨大的“天坑牢笼”囚困住身心,世世代代被悬崖峭壁羁绊住出山的脚步。这样耸然直立的舞台设计独具匠心,不仅注重展示故事环境的真实,而且实现了舞美设计的写意表达,具有艺术张力。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距离县城六十多公里,四面绝壁高耸,从坑沿到坑底的距离达1100米。“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舞台上呈现出泼墨似的“天坑”印象,和不对称的石阶与深邃的远景,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时明时暗的灯光,隐喻多年来天坑对村民们生活和心理造成的沉重压迫,为“问道”布下想象的“千难万险”,也为村民顽强挣脱贫困落后束缚的信念积攒着力量,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暴风雨前的雷鸣闪电,冲击、澎湃、震荡,将现场观众代入其中,不仅没有受限于舞台空间,还创意地拓展了舞台空间,将现实空间与艺术空间、心理空间融为一体,达到先声夺人的震撼效果。

其次,绝壁修路的舞台设计,体现人物的精神信念。

图片4

“绝壁”是这部话剧舞台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从现实层面上描绘了村民们生活的艰苦环境,还为村小教师摔瘸腿、急病得不到及时就医的孩子夭折、罗饮水悬挂绝壁修路而牺牲平添悲剧色彩,撕扯着观众的心。通过灯光的巧妙运用和色彩的搭配,舞台上一次次推出“绝壁”,人们在绝壁面前的攀爬、摔倒、锤击,营造悲怆的舞台氛围。“绝壁修路”不仅是茅开山父辈努力过却没成功的遗恨,也是茅开山作为村党支书带领村民走出大山的担当和决心。面对天坑村的贫困落后,他没有办法选择逃避也不能放弃,那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他要让山里孩子往外走,也要让山外世界走进山,走出大山反哺大山,实现幸福生活的梦想。“绝壁修路”日益成为下庄村共同的信念,男女老少拼尽全力也要达成的理想。随着剧情的推进,锤声回荡在山崖间,村民一身泥浆灰尘来回奔波,高亢的劳动号子响起来,茅开山满怀豪情地吆喝起来。铁锤錾子声、劳动号子声和茅开山的吆喝声,交织成一首纵横激荡在“天坑”的雄伟乐章。通过绝壁修路的舞台场景设计,观众在这悲壮的乐章中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所经历的艰辛,也感受着他们意识的转变、精神的蜕变、信念的弥坚,从而让观众深刻理解剧中普通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这是下庄村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群体精神。从神话“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到历代的变革、御辱、图强,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未减弱衰微。

再次,舞台精心设计了“红色麻绳”作为重要元素,推动了剧情发展,也具备鲜明的象征意义。

图片5

当村民们将一根根红色麻绳系上腰间,坚毅走上“绝壁修路”的战场时,我内心一震。在此情节出现之前,舞美基本上以暗淡、压抑的色调为主。而红色麻绳在舞台上的运用,以强烈的反差给我视觉与情感的冲击,不得不佩服这部话剧舞美设计的巧妙匠心:将“天坑”的深邃与“红绳”的韧劲形成对比,将“囚困”的现状与“通途”的梦想以“红绳”联结。中华民族崇尚红色,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具有驱邪、‌护身的作用。‌而“红绳”在民间更具有特别寓意:祈求美好姻缘、‌辟邪、‌驱病除灾、‌祈求平安顺利等。在民间,人们常用红绳扎于腰际以驱病除灾、祈求平安顺利,‌这是一种传统的信仰,也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事实上,二十多年前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深陷天坑。“有人生病了,就只能在屋里等死,因为没法送出去医治;有好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全都被困在大山里。”(毛相林语)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全村398个村民,为了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出村的公路,彻底改变村庄的命运。‌他们在村党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拿着铁钎和铁锤,用生命挑战悬崖。七年时间,牺牲了五位村民。话剧《天坑问道》是在历史真实中提炼出来的舞台艺术,“红色麻绳”的出现往往与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相连。它既是一种舞台艺术的精心设计,也是舞台表演与观众观感的媒介。具有视觉冲击的舞台效果,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当舞台上的“村民”在腰间扎紧红色麻绳,或是手持红色麻绳、抛掷红色麻绳时,剧情得以顺利推进,也让观众领略到一群敢于且勇于抗争的下庄人,祈求修路顺利平安的愿望,表达有人不幸牺牲时的悲痛,天路贯通后的欣喜欣慰。“红色麻绳”的艺术设计,将下庄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外化于行,传达于绳。特别是红色麻绳被高高抛向空中,这一象征性道具不仅增添了舞台的视觉效果,还寓意着村民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打破了天坑的束缚,实现了与外界的连接。人们喜于言表,寓意着“问道”成功,绝壁天路贯通,剧情推向高潮。红色麻绳不断被高高抛起,让观众感受到村民们战胜困难、实现梦想的喜悦和自豪。

我对“红色麻绳”这一舞台元素的设计,第一眼是感觉突兀,但随着剧情发展,我不得不佩服这一设计的巧妙与良苦用心。红绳不仅代表了村民用简陋工具开凿天路的艰辛历程,更象征着美好的祈愿、希望和重生的力量,展现了下庄人在脱贫致富路上不屈不挠的“下庄精神”。这是新时代的红色精神,也是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这部由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帮扶集团联合出品的话剧《天坑问道》,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震撼人心话剧,也是一幅描绘人性坚韧与信念的壮丽画卷,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梦想的视觉盛宴。通过演员们的表演和舞台的布景,以真实事迹为蓝本,这一壮举的艰辛与不易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深感震撼。这部话剧的舞台设计紧紧围绕剧情展开,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灯光、音效的配合,以多空间、多时空的表现手法,通过天坑、绝壁、红绳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将现实与艺术、信念与梦想融为一体,不仅表达了对下庄人坚韧与信念的赞美,更是谱写出对中国人精神的赞歌。

文/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