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旅戏评—-第五届重庆青戏季专题评论之三
2023-10-27 21:12:16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第五届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暨“双城剧汇”2023成渝戏剧创作展演周在渝开幕。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联合组织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民间文艺社团的评论家开展了专题舞台艺术观评活动。评论家们观摩了重庆青戏季16个参赛剧目,并开展深入研讨。本系列评论文章将为读者呈现本次展演活动的精彩看点和艺术亮点。

儿童京剧《花木兰》中的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陈姝璇 张馨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花木兰的故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乐府诗集《木兰辞》中对木兰形象的成功塑造,引发了后续以“木兰”为题材的剧作层出不穷。儿童京剧《花木兰》描写了花木兰受阿爹影响,从小喜舞剑、穿男装。外敌入侵、朝廷征兵的噩耗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木兰不忍年老的阿爹重上战场,毅然决定担起家庭责任替父从军。初入军营,因自己瘦弱无力而被同伴嫌弃,但她没有就此放弃,日夜操练,终于练得一身本事。在一次敌方突袭中,木兰设计成功抵挡敌人的进攻,并救下同伴,取得了同伴的认可。最后两军交战之际,花木兰有勇有谋和大家一起打败敌军取得胜利,并光荣地返回了家乡。整个剧目聚焦儿童受众,节奏紧凑,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却也比较完整,着重刻画花木兰热爱家国、勇于担当、不畏挑战的女英雄形象,凸显剧目艺术教育功能与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精神。

一、儿童京剧《花木兰》中的艺术教育

京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对儿童的审美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在儿童对京剧观赏的过程中,独特的表演方式、精美的服装造型和意象化的舞台设计,使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传统的戏曲乐调、角色动作呈现和戏曲场面表演,还能在沉浸式观剧过程中体验到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形式所传递的情感价值,培养观众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戏曲美的鉴赏力。

(一)剧情设计聚焦儿童受众

全剧紧密围绕儿童受众特点,以小学生“小花”这一形象作为讲述者贯穿全剧,带领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更快地进入戏剧情境。全剧前半部分剧情设计重点展示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及内心矛盾,后半部分剧情重点呈现花木兰从军后面临身体瘦弱不宜上前线,舞剑花拳绣腿不中用,长得像个女娃娃被同僚嘲笑等挑战,以及如何一步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挑战,赢得大家的尊敬和战争的胜利。通过梳理全剧剧情不难发现,全剧整体剧情设计在《木兰辞》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围绕儿童受众特点,规避较为复杂成人化的情节及场面。选取了花木兰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挑战和选择时的矛盾内心,聚焦儿童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困难的情感状态,通过当代儿童与历史语境下的花木兰的时空对话,解决角色面临的矛盾挑战,进一步拉近儿童观众与花木兰的内心距离。除此之外,全剧在剧情设计上有意识地通过花木兰这一形象在家国之需下忧国忧民,勇担责任,毅然代父从军的行为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设计凸显儿童特点

儿童京剧《花木兰》的音乐主要采用传统戏曲鼓点,童声吟唱和现代儿童滑稽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剧目开场,由童声吟唱的古朴优美的木兰辞曲飘然而出,把人们带入到遥远的古代,引发了观众们的想象。在展示当时女子服饰的阶段,配上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前期悠扬的音乐,展示了一片祥和的场景。花木兰出场时,音乐就换成了紧凑的鼓点,侧面表现出了花木兰与普通女子的不同。后期在战场和在军营中的音乐也多以四击头来配乐,来表现军队中高昂且壮烈的场景。除此之外,作为一部儿童京剧,全剧有多处打戏设计,大开大合舞台动作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同时,辅以节奏紧凑音乐音效配合,如在与敌军打斗的一段戏中,现代儿童诙谐幽默背景音乐的加入使得该段表演童趣性十足,也使得全剧的听觉呈现上更具儿童特点。

(三)舞台设计彰显儿童视角

儿童京剧《花木兰》的整体舞台设计以背景主题大屏与舞台简单布景结合呈现,巧妙地将传统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该剧开场背景展示了一个写有《木兰辞》的画轴,从诗歌出发,由舞台上一位现代女孩“小花”缓缓展开故事情节的讲述。第二场的背景是卡通手绘风格的魏晋北朝时期的建筑和市井街坊图,在视觉上营造了一种线条精致简洁又极具儿童生活化的氛围,同时又给人一种中国古典韵味十足的感觉。后面的场次主要体现花木兰所在的军营和战场的场景,整体舞台主题背景延续手绘风格动画,舞台上尽可能减少舞台布景,多运用红黄色调灯光辅助背景屏幕来展示边界环境的黄沙滚滚以及环境恶劣。在两军交战时,主屏背景热血动漫风格的动画,辅以舞台上烟雾缭绕,红色调灯光,展现战场刀光剑影,战争残酷的同时贯穿视觉的儿童视角表达。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在京剧角色形象样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角色形象设计,并在设计中有意识的增添童趣性。如“小花”的角色造型中的“蝴蝶结”“连衣裙”“帆布鞋”“双肩包”等元素都紧密围绕当下校园儿童的日常造型,敌军首领采用传统京剧花脸形象,但整体造型采用胸脯屁股塞垫物品营造“前凸后翘”的“莽夫”感,与剧中该角色的动作设计相互配合,使得该角色充满了滑稽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儿童视角推动了该剧童趣性表达。除此之外,花木兰和她的同伴的甲胄与匈奴士兵的皮革长袍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使用了一红一蓝的色彩进行对比,体现了两军水火不容的场面。在武器方面,花木兰和同伴们主要用的是长矛武器,而匈奴主要用的弯刀和大锤,从儿童视角彰显了角色身份特点和特定景象特征,为剧情视觉效果的童趣性呈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儿童京剧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儿童京剧作为京剧艺术的新尝试,将京剧的传统样式与儿童特点结合,对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受众面向拓宽、时代内涵挖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有效拓宽京剧受众面向

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往而言,京剧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一众中老年戏曲爱好者或京剧相关从业人员上,其他群体对京剧的了解并不十分充分,且很少有坐在剧院里花上一两个小时观看京剧的机会,偶然有机会观看,有时也未必能耐下心来认真聆听,真正感受到京剧的内在美丽。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更是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但是如今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更是缺乏京剧内容的启蒙,缺乏对京剧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儿童京剧是京剧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剧情结构、角色造型、舞台整体呈现等多方面将京剧传统形式与当下儿童兴趣特点相结合,吸纳了众多年轻人的思维和审美趣味,为京剧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种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的文化艺术形式,能让这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有其更广泛的生命力。儿童京剧《花木兰》作为经典民间故事改编的一部京剧剧目,大众对故事情节非常了解,将其改编为儿童剧,角色设计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形象,并以更加通俗化、趣味化的情节设计与语言、唱段表达,让青少年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京剧,增强青少年对于京剧的兴趣,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从喜欢看京剧到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展京剧,还能保存经典剧目的创新和鲜活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京剧的受众面向从中老年群体向青少年过渡,从单一集中化拓宽至多元发散化,让更多人开始认识京剧,聆听京剧,热爱京剧,传承京剧。

(二)有力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融合

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传统性带有较为厚重的历史积淀色彩。纵观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主题多与当下时代背景、人民生活现状密切相关。但是,传统剧目主题与我们当下时代背景与生活现实有一定出入,很难引起当代观众共鸣。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符合当下人民精神生活,具有时代内涵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传承中亟需思考的问题。儿童京剧《花木兰》便是在传统民间故事与京剧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段使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爱国精神有机融合。花木兰身上的勇敢、忠诚、坚韧、爱国的精神品质无疑给新时代的儿童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和人格模范。

儿童京剧《花木兰》从剧情设计到舞台布景到道具、服饰、灯光和音乐等设计,都紧密贴合儿童受众特点,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享受,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对于京剧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