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 高原上的格桑花——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读后杂记
2023-08-27 13:34:0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老村

一个月前,我向作家周鹏程,讨要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装帧精美的彩印新书《藏地心迹》。他在扉页留下“雅正”的墨宝。我说岂敢,只有认真拜读的份。当我没浏览几页,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由著名作家李炳银、黄济人、陈川、纪红建联袂推荐“为梦想出发,为使命担当,为藏区奉献”出版的一部书。读罢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这本书,使我内心受到震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像心平湖中,荡起的一层层涟漪,又犹如浩瀚大海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老实说,我很久没有阅读到这般过瘾,且令人感叹的作品了。那么,这本书究竟好在哪呢?我的深刻印象和感受是:这是一本信仰高于生命的书,这是一本大国精神至上的书,这是一本向援藏人致敬的书。援藏人,就像一束束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藏地心迹》,这部三十五余万字的大书,聚焦的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心路历程。而作家周鹏程捕捉到了,这个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重大题材和亮点,赴雪域高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侧重对重庆市第八批医疗援藏和教育援藏的干部们,在工作及生活中,克服重重困难,勇于贡献心智和力量,进行了深度歌唱。其主题十分鲜明,构思精妙,文笔流畅。这是他的心血之作,没有责任担当,没有使命感的作家,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这本书,更是他献给读者的一支颂歌,一部华章。不妨,我们先来聆听他在《后记》里的一段心声:

……采访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每一天我都在被感动着。

白天聆听的故事在耳畔回旋。因为一个人的眼泪是有限的,所以我很节制。正像黎勇的诗《今夜,我想和眼泪谈谈》,其实在昌都的每一夜,我都在与眼泪诉说……。

据笔者所知,作家周鹏程在高原采访了二十八天,每天上午十点准时到达采访单位,中午不休息,晚上回到宾馆,又继续整理资料,直到凌晨才能入睡。在第一次去雪域高原采访过程中,克服了缺氧,胸闷,头痛,甚至鼻孔里堆积血粒等高原反应,硬是在用心灵,用激情,用生命,在采访在创作。正因为如此,他马不停蹄,采访了上百名援藏干部,才写出了这部洋洋洒洒,令人眼前一亮,精彩纷呈,让人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的上乘佳作。

这是一部好书,这是一部反映援藏干部工作和生活的一组又一组,一个又一个的,鲜为人知的群雕,更是一部中国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好故事。下面,听听他们出发前的心声吧:

黎勇:为梦想出发,为使命担当,为昌都奉献!黄爱明:满腔热血爱相随,鸿鹄展翅待高飞。传承“老西藏精神”,绘就援藏新蓝图。王代兵:没有我,你依然神圣;没有你,我如此单薄。杨鹏:莫道察雅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谭祺斌: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用笔书写渝、昌情怀,用心谛听民众呼声,用情演绎三江画卷……

这是作家周鹏程摘录下的援藏干部的部分心语。他说:二百一十一条心语,就是二百一十一名雪域战士的冲天呐喊,二百一十一句话,就是二百一十一名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语言是实践的指南。

在本书中,周鹏程对援藏的背景和历史沿革,进行了翔实的交待。

记得二十年前,我最早知道援藏干部孔繁森先后两次上高原,倒在了高原,献身在了高原,不愧为楷模。事隔几年后,我的挚友,原重庆市文联副主席胡启明又与同事们去援藏,出发那天,我和文朋诗友们跑去为他送行,很是为他捏了把汗,也很是为他加油鼓劲。

实话说,我曾在祖国大西北帕米尔高原下,某部特务连站过岗放过哨。而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作家周鹏程,能在《藏地心迹》一书里,将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援藏干部写活了。写得十分出彩,写得有血有肉,写得活灵活现。以全景式的手法,客观、真实而艺术地记叙了重庆市第八批二百多名援藏干部光照人间的风采。除他高超的驾驭鸿篇巨制的创作技巧之外,如果写作者没有家国情怀,悯怜之心,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这里,咱们来看作家周鹏程在书中第二章第四节中的一段叙述:

……医院当地干部看见她(指援藏干部,该院护理部主任刘丽萍)不知疲惫地工作,开玩笑说她是“不只是打了鸡血,完全是打了牦牛血”的拼命三郎。二零一八年五月中旬,昌都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国家卫计委“三甲”评审,护理部多项管理举措,赢得评审专家的赞许,护理团队的整体风貌和工作表现也得到一致肯定。七月五日,昌都市人民医院正式获批“三甲”医院授牌……

对于一个基础设施设备差,医护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医疗水平偏低的高原医院来说,要创建“三甲”,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有想法,也只能是望甲兴叹。如果没有大批高素质援藏干部的潜心努力及倾情付出,最起码要待若干年后,才能实现梦想。上述一段话里,对刘丽萍的颂扬,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有人赞美这些援藏的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像朵朵梅花一样,傲霜斗雪,步履铿锵。没有她们的鼎力相助,其藏家儿女健康生活的质量,就会有所下降,或趋于平淡。

在提到援藏干部们大爱无疆,无私奉献时,人们不得不提到昌都市委常委,副书记黎勇,人称:“领头雁”。他原是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市第八批的二百一十一名援藏干部,由他担任队长,蔡家林担任副队长。临行前,市委组织部领导,千叮咛万嘱咐,除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搞好各项工作外,三年援藏结束,务必把他们一个不少地带回来。然而,不幸的是,他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最终,有两名同志因公殉职,魂留高原。

这里,来看作家周鹏程笔下的扼要描绘:

2016年10月的一天,到昌都市芒康县挂职副县长的壁山区安监局副局长颜广宇,在招商引资期间,不慎意外摔倒,而导致脑出血,与队友们阴阳两隔。

2017年4月16日,北碚区交委副主任杨建伟,忙完重庆昌都退养基地建设前期手续,准备尽快赶回昌都汇报工作,可是昌都邦达机场,因连续大雪而停航。他只有带车匆忙从国道317线进藏回昌都,在路过甘孜州沪霍县时,越野车翻下100米悬崖,他与驾驶员一起长眠于雪域高原……

作家周鹏程在写这段文字时,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没有虚构的痕迹,没用形容词。意在让读者读罢,真实可信。而两位队友的相继去世,作为队长的黎勇,却悔恨不已,痛彻心扉。且看他在一首题为《今夜,我想和眼泪谈谈》诗中的吟哦:

我知道,这些眼泪已跟随很久/在心尖,眼底,夜色里/时不时地涌起/一浪一浪翻滚/这些眼泪,有汗水的颗粒/有蒿草的汁液,有卑微的身姿/有孤独的雁鸣,有独狼的长嚎/有胸中烧红的铁/有旷野喊不出的痛/有河流上久久徘徊的悲影

……。

这仅仅是诗中的很小一部分,以斑见豹足矣。其诗,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相信,每一个善良的,有血性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会为之动容。

低婉悲壮的诗歌,其意境意象,就是对援藏人情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援藏干部们,为民族大义,为了人间大爱,毅然决然地,义无反顾地奔赴,离开山城重庆到雪域高原,无私奉献美好青春、智慧和力量。并甘愿默默承受孤独、寂寞和痛苦,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两位战友的相继离世,黎勇一阵酸楚,一阵懊悔,一阵悲伤。这是什么在支撑,这是什么力量?这就是共产党员信仰的力量。

格桑花,它的花语是“珍惜眼前人,怜取眼前人”,以此来表达对于现在生活和伴侣的珍惜,对生活的满足。它的另一层深刻含意是,当你把这种花送给别人的时候,就像是在吐露自己的心迹和芬芳,表达自己的感情,非常令人触动。

它生长盛开在高原,它是高原藏牧民心中的精神象征,是一种寄托,寓意着坚强、幸福和吉祥。它具有不畏艰苦和坚韧的品格,援藏人就犹如一朵朵五颜六色的格桑花。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作家周鹏程,正是紧紧抓住了新时代,这一重大鲜明的主题,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翻山越岭,深入藏东,深入昌都,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进行宏阔叙事。圈内人知晓,周鹏程是“70后”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这些年,他文学创作成就颇丰,出版有个人诗集《花开的声音》《迷雾城》《旧年的雪》,报告文学集《青春踏歌》,散文、评论集《永远的影子》,主编《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1940—2015》《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等多部文学著作。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作品若干。并连续两届荣获重庆晚报文学奖。前年,周鹏程的这部《藏地心迹》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去年又获重庆文学奖。毋庸置疑,他热爱生活,笑迎生活,抒怀生活,是重庆,乃至全国都有名气的实力派作家。

下面,我们接着看他在《藏地心迹》书中第三章中的精彩描写:

杨雪,是一名美丽年轻的语文老师。

她文采飞扬,性格温柔,心地善良,是班上同学的好老师、好姐姐。她,一头乌黑的长发瀑布般倾泻而下,中等身材,脸色白晳,上课时不停地推推眼镜,幽默而儒雅。她虽年轻,却有着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胆识,有着聪慧的头脑和宽广的心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听,这分明是山涧潺潺的流水,叮咚作响,她在朗读文学名篇《再别康桥》……

这是周鹏程对援藏女教师杨雪的一段白描,粗略几笔,就将一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她有责任使命,她有人间大爱,她有对藏族莘莘学子的深情厚意。她生动感人的授课技巧和风格,彰显了她的本领。也正因为如此,杨雪的学生旺姆在日记《千山暮雪,只影为谁》中写道:

……你说:“我们的一辈子,都在不停地与自己喜欢的、留念的东西告别,但告别不等于诀别,反而意味着成长……”从小到大,你是唯一一个发现我的真,赞美我的纯,欣赏我的淡的人。你给我力量,让我飞出天空,拥抱彩虹,成长的梦在靠拢,是你画的彩虹撒满了天空,使我苦涩的青春充满了色彩……

作家周鹏程,不仅是写报告文学的高手,而且还是中国文坛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因此,他在深入藏区发掘许许多多的闪光点,通过对生活的真实记录,然后采用全景式的写法,艺术而客观地,鲜活而灵动地,创作了《藏地心迹》这部好看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荡涤心灵的好书。

再看他在第五章中,对地域的一段描写:

蓝天白云下,巍峨圣洁的雪山熠熠生辉,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奔流不息的澜沧江水吟唱着古老的歌谣穿境而过。这里就是被称为“岩窝”的昌都察雅县……

他眼中的雪域高原,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尤其把静与动的景物,艺术地描摹得生机蓬勃,生动感人,察雅简直就是一幅世界上,最壮美的山水长卷。周鹏程是在用情在写,用心在写,用生命在创作。

实话讲,报告文学不好写,尤其是长篇报告文学就更难架构,弄不好,就会变成记“流水账”。它既不能任意想象,天马行空,又不能虚构故事情节和细节,更不能凭空任意塑造人物事件。既要反映医疗援藏,又要反映教育援藏,还要反映精准扶贫攻坚,以及文旅开发,商贸援藏,云云。这是多么大的宏大主题呀,时间跨度三年,不是大手笔,要圆满完成这组这幅巨型群雕,是绝不可能的。

然而,周鹏程用心,用情,用娴熟的技巧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令人折服。

细节决定成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平凡的人,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

王元国,一个年逾五旬,援藏的生物老师。他之前是西华师范大学(原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生。入职后,一直在重庆市綦江中学教生物,已是中教高级教师。此次援藏,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情。校领导在征求他意见时,他二话没说,就欣然而爽快地答应了。他的心语是:通过教育援藏,让藏区孩子的笑容更加灿烂。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欣赏作家周鹏程在书中第三章第六节,对王元国老师的一段记事:

二零一六年十月,王元国刚到昌都一高不久,任高二1班的生物老师,班上有一个女生叫曲珍(化名),看上去年龄只有十六岁的样子,性格十分内向。每一次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总是用书把脸遮住,很羞涩的样子。

有一个周末,王元国无意间路过教室,看见曲珍一个人在教室里哭,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有人欺负她了?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不好的事了?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伤心地哭泣,王元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走进教室,轻声问这个学生,不料一问,她哭得更厉害了。王元国只好找来平时和曲珍要好的女生,叫她劝说一下。这时,他才了解到曲珍今年已经二十岁了,爸爸妈妈是农牧民,还生了一个孩子。最近,家里人和她老公都不让她读书,可是曲珍很有理想,她坚决要考大学,一定要去大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王元国以老师的名义给曲珍家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给她心灵上的安慰、生活上支持,一直坚持资助她,经常关心她的学习。

二零一八年六月,曲珍同学终于如愿以偿,梦想成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逢年过节,王元国老师总能收到来自远方曲珍的微信祝福和问候。因她深深懂得感恩,要不是王老师的悉心呵护关爱,如今的她,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命运。

有人说,老师是校园辛勤园丁,是太阳下的使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将这些形容比喻,搁在王元国身上恰如其分。

作家周鹏程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真实可信,是因为,他出生在大巴山,从小就深谙务农和求学之路的艰辛。文学同仁们深知,他是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悲悯的家国情怀,亦是一个非常勤奋耕耘的好作家。勤学善思善悟,特别是能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捕捉到人性的亮点,人性的光泽,从而,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并把一篇篇一部部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读者,使之让大家在阅读中,寻找到快感,并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几乎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无论如何都不能负光阴,负韶华,要奉献力量。他们常常将心比心,自己吃苦耐劳三年或一年半,而长年累月工作、生活和战斗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又该是何等的艰难啊!难怪有一个名叫唐成的援藏干部,在援藏期满,又向组织上递交了,留下来继续援藏的申请书。

下面,我们再来聆听和浅析一下,周鹏程写医护人员医疗援藏的温暖故事吧!

人之初,性本善。经过滚滚红尘的洗礼,还能保持初心,保持善良,实属不易。尤其是明知雪域高原,道路崎岖艰险,而硬要去奋斗,其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且看作家周鹏程对医务工作者唐玉兰的真实写照:

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十二点十七分,察雅县人民医院顺利开展了首例剖宫产手术,突破察雅妇产科手术“零”的历史纪录。这个历史性的手术,主刀是唐玉兰。这个手术后,不到半年,她又成功做了三十例剖宫产手术。

唐玉兰,察雅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援藏专业技术人才。援藏前是重庆合川区钱塘中心卫生院(合川区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白衣天使,是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赞誉。而要真正做到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需要多年的修为和责任担当,真正把感情融入藏区的农牧民。且看周鹏程对一个典型例子的描述:

……因为患者产程进展差,短时间内不能顺产,唐玉兰决定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中,她发现患者为“胎盘早剥(轻度)”,经过努力,手术顺利。胎盘早剥,是指妊娠二十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往往发病急,进展快,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婴生命。手术七天后,产妇安全出院。

六月二十八日,唐玉兰收到一条洁白的哈达,这就是那位首例剖宫产产妇身体康复后,衷心表达的谢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为了大爱,唐玉兰欠老父老母,欠丈夫,欠孩子的情,太多太多。尽管如此,她仍坚守在援藏的岗位上……

上述是周鹏程采取纪实手法,对副院长唐玉兰抢救患者的素描,没有夸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进行粉饰。然而,却能让广大虔诚的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浓的暖意爱心。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周鹏程对一些医学术语,了解得如此准确,由此可见,他是做足了攻略的。如果作者没有博爱之心和使命担当,是不可能做得这么好的。因为高洁的灵魂,是不需要加工润饰和包装的。全书是传递的满满的正能量,给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上的人们,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因为他深深懂得,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

坦诚地说,在《藏地心迹》这部书中,类似的动人细节,比比皆是。也正因为如此,如今被国内一家知名的电影公司看中,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出品人周鹏程。日前电影摄制小组,已完成进藏取景的前期踩点工作,预计在今年十月,在西藏和重庆同时开机拍摄。

最后,我真心期待这本书和这部电影,会拥有更多的读者和观众。

有人说,援藏干部像红梅,像雪莲,像蒲公英,像放飞梦想的萤火虫,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我倒觉得,他们更像是雪域高原,一朵朵盛开得格外别致,格外鲜艳的,融入真情的格桑花!并用这一束束淳朴,象征吉祥的格桑花,向世人编织出一个个民族大团结的,共同走向幸福安康的,耀眼的花环!

微信图片_20230827114239

作者简介:老村,本名丁友成,原铁路系统高级政工师,《重庆铁路文学》主编,现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铁路作家协会主席。曾有报告文学集《写在脊梁上的爱》等八部书出版。另有若干作品散见于《红岩》《中国铁路文艺》《重庆晚报》“夜雨”副刊等,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