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新闻理想的旗帜——对话影片《不止不休》
2023-03-31 20:38:24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吴佩霖、卫天海

《不止不休》是由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的一部现实题材励志影片,于2020年9月9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于2023年3月2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高中肄业的小镇青年韩东怀揣记者理想,不顾家人阻拦离家来到北京闯荡,一路不止不休勇敢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为深入探寻影片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使命,西南大学师生对此展开对话。

点亮新闻理想的火光

研究生吴佩霖:中国的新闻行业历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老一辈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历来为人们所崇敬。邵飘萍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范长江认为“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就是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止不休》的剧组在经历大量调研之后,融合了许许多多新闻人的经历,塑造出了一个永不放弃希望的理想主义者——韩东。如何看待影片中角色的新闻理想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有的人记者当久了,就把它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理想了,希望你不是这样的人。”在一次聚餐上,老记者对即将转正的韩东语重心长地说了这句话。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与希望,是对一件事臻于完善境界的观念。新闻理想是支撑新闻人在传媒行业奋斗的至真箴言,锚定着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方向,并决定他能走多远。韩东因优秀的工作能力被报社前辈黄江赏识,愿意给他转正机会,这也是他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是,人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韩东即将刊出一篇关于乙肝代检的头版报道,在报纸发行前夕,他却做出了撤稿的行动。他认为这篇报道会放大民众对乙肝的恐惧情绪。

在光明的前途与心中的正义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即便会因此失去在报社工作的机会。新闻作为一种媒介产品由来已久,它会对民众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现下,不管媒介形态如何变化,媒体始终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承载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诉求,而这就是理想之于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正如韩东所坚信的那样“新闻可以改变现实,让社会变得更好”。新闻理想是每一个新闻人应牢记心中的使命担当,它督促着每个新闻人为社会更好的明天而奋斗。

做见证者,更要做建设者

研究生卫天海:建设性新闻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积极解决问题”,更是在重新界定新闻业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使新闻业通过改变自身的定位,谋求在社会变革中扮演更加重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角色。除了一波三折的剧情,影片《不止不休》中客观性新闻理念和建设性新闻理念的碰撞同样引发我们思考。一方面是客观新闻学对记者专业素养的硬要求,另一方面是人文关怀对记者作为一个“人”的良知的呼唤。该如何解读这两种新闻理念呢?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影片中,黄江一直在劝告韩东不要被自己的同情心影响了判断力:“你只需要把那些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就行。”“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但初出茅庐的韩东显然不为这样的理念买账,反而一直在“忤逆”着自己的恩师——他不仅渴望做见证者,他更希望自己是一名建设者。

影片中使用了艺术化的处理来体现这两种新闻理念的碰撞,也就是一直穿插在主线剧情之间的那些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采访镜头。在电影艺术中,这种运镜方式被称为“平行蒙太奇”。一开始导演刻意避开韩东的镜头,让一个个受访人在镜头中诉说自己的故事。直到影片高潮处,导演才揭示了韩东在这些镜头中的存在:他作为记者,不仅介入了采访,更介入了他们的生活。这种看似“不专业”的介入形成的报道最终安抚了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歧视的心灵。

“以建设性未来为导向”意指新闻要关切社会在未来发生变革的可能性,在内容上“拓宽自身的维度”。同时,建设性新闻理念的魅力还在于,它能使受众成为更加活跃的社群,使他们成为新闻制作过程的参与者。就像影片中那些一直在和社会“捉迷藏”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韩东无数次呐喊,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他是积极的引导者,促使“有问题的人”与“能解决问题的人”紧密联系起来。

未来的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而应该投身到社会建设的工作中来。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记录我们的时代,何尝不是一项伟大而不朽的事业?而这项事业与每一个人血肉相连、休戚相关。就像影片中的诘问:这世界上的事,有哪件和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不断用良知之笔,叩击自己的心门,向社会和民众作出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