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对话《1分钟漫画社交礼仪》
2023-03-21 23:16:55 来源:重庆文艺网
1

文/董小玉、涂涵钰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曾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礼”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别样的分量和价值。个体若想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实现自我、获得尊重,掌握社交礼仪、尊重社交规则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作为“1分钟漫画”系列丛书中的一册,《1分钟漫画社交礼仪》(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版)通过300余幅漫画的立体呈现,生动地演绎出各种社交场景里中国式的沟通智慧。读者既能通过详尽的目录对不同的社交场景按图索骥,也能利用碎片时间,在图文并茂的内容中探索实用、有趣的社交礼仪指南。为理解《1分钟漫画社交礼仪》的深刻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知行合一·享受社交礼仪的春风

研究生涂涵钰:马克思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分钟漫画社交礼仪》通过漫画的形式呈现社交礼仪,您认为这门艺术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掌握这门社交艺术?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钱穆先生曾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礼仪二字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自古以来,就有悼贤之礼、祭祖之礼、迎新之礼,礼仪不仅仅是表面形式,其背后更是日久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抑或是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都展现着华夏土地上薪火相传的“礼”。因此,掌握社交礼仪不仅可以习得更优秀的处事能力,也是涵养我们艺术气韵、修炼人生哲学、丰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此外,社交礼仪深植于悠久恢弘的中华文化,学习和领会社交礼仪,也是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过程。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1分钟漫画社交礼仪》一书主要从仪态、言谈、惯例、送礼、思维方式等方面,结合实例对生活中常见的社交礼仪问题进行了回应,社会经验不足、性格内向的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技巧,但更需要通过厚积薄发的方式实现社交能力的提升。以看待社交礼仪的心态为例,一些人将它和溜须拍马画上等号;一些人则将社交礼仪内化进自己的人生哲学;一些人以功利心对之;一些人则乐于克己。不同的心态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正确看待社交礼仪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爱默生曾说:“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能使人如沐春风,但享受春风的吹拂固然简单,如何让自己化为春风则是人生的艺术,同样也是人生的财富。

去芜存菁·传递共情与关爱

研究生涂涵钰:本书的主要受众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近年来,处于社交礼仪“学徒期”的年轻人因“00后整顿职场”“社恐人”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这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于繁琐的职场规矩、既有的社交礼仪等的不满和逃避,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培根曾说:“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要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当社交礼仪成为一种束缚而非翅膀时,真诚将被埋没,逢迎却得到褒扬。实际上,在当下不断内卷、提倡“狼性”的职场生态中,令年轻人感到反感、愤怒的并非社交礼仪本身,而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社交礼仪出现的泛滥化、虚假化和霸权化。真正的社交礼仪并非奴颜婢膝,更不是逆来顺受,它带来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达成的应该是彼此共情与关爱。因此,当有人打着社交礼仪的旗号把不公正的“规矩”粉饰成人情世故、把突破底线的冒犯美化成人际关系的惯常时,糟粕被奉为圭臬,社交礼仪的真正内涵就被媚俗与虚伪破坏了。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于2000年至2009年的“00后”人口为1.63亿,这群新生代力量已经开始步入社会,并将在未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眼中,工作和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于精神上的愉悦和被尊重,当他们被鱼龙混杂、乱象丛生的社交文化压迫时,必然会萌生出消极的情绪。因此,当自我意识强烈、求新求变的网生一代进入社会交往的舞台时,实现社交文化的去芜存菁、推动社交礼仪的与时俱进是当下社交发展的重要命题。正如哲学家洛克所说:“美德是精神上的宝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