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十八梯刻骨铭心的爱情——读王雨中短篇小说集《十八梯》
2023-03-09 12:28:07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李正权

我早就不写小说,也很少看小说。但我知道,作为小说家,讲故事可谓第一要务。我之所以逃离,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善讲故事。正因为如此,从40年前相识开始,我对王雨兄就有些羡慕,甚至嫉妒。近年来,看到王雨兄一本接一本的长篇小说、小说集不断出版,为他高兴,向他祝贺。

微信图片_20230309122757

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十八梯》,是王雨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里面好几篇,例如写卢作孚的《船神》等,我多年前就读过。短篇《十八梯》在此书中虽然分量不大,却占据卷首,而且作为小说集之名,那就更要读了。如今,十八梯名噪一时,游客摩肩接踵,好一派繁荣兴旺,或许是重庆旧城改造的一个成功样板。那些南来北往的外地游客,那些前去怀旧的重庆老乡,徘徊在那七街六巷之中,感叹着重庆的传统风情,又有几人知道十八梯那些原住居民曾经的酸甜苦辣呢?《十八梯》虽然只是一个不足万字的短篇,却为我们提供了十八梯某个时期的市井生活画卷,或许可以弥补改造后的新十八梯灯红酒绿的某种缺陷,为游客,也为重庆人提供一点历史的鸿爪雪泥。

与北京大栅栏、杭州清河坊不同,甚至与重庆西三街、石灰市也不同,十八梯过去虽然也有商业,但经营的主要是旧货,甚至是贼货。永兴巷就是借用当铺永兴当为名的。十八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是重庆下半城通往上半城的一条主要街道。十八梯及其周边,那么多房屋,主要还是住人的。因此,人才是十八梯的灵魂。作为老重庆,王雨对此有深刻认识。他在小说中给我们讲了三个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是“我”和明月的那种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与十八梯紧紧扣在一起,展现了十八梯的那段历史,符合十八梯的历史真实。

作为一个因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重庆没有王公贵族,市民也稀有等级观念,几乎所有的街巷都有穷人也有富人,富人与穷人“杂处”,十八梯也不例外。王雨设计的三个人物,“我”显然是穷人家的孩子,葛勇是聋哑人,家景不可能好到什么地方去,明月是知识分子的后代。三个人出生不同,经历各异,却能友好相处,正好反映了重庆人不分贫富、不讲贵贱、友好相处、平等相待的特点。

“杂处”有一个好处,不同阶层的青年男女能够结识,各自身上的特点,特别是优点更容易显现,相互之间也就容易取长补短,更容易相互吸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冬妮娅的情爱就是这样来的。当然,这样的情爱很难有圆满的结局,很可能成为悲剧。即使是悲剧,也只是淡淡的,让人惋惜,却不让人愤恨,因而也就更能让人感动。虽然“我”与明月的爱情没有结果,但那股淡淡的忧伤却让人心中微微震动,久久难以平息。我们当然不知道十八梯这一大片街区里曾经演绎过多少类似的故事,有多少十八梯的人如今依然在怀念当年的恋情,但“我”与明月的故事肯定能够触及相当多的重庆人心灵中的软处。在他们读到王雨这篇小说时,也多少心痛心疼心酸心醉那么一下。放下书,望着窗外那雪白或鲜红的玉兰花,也静默那么一两分钟。

作者没有点明爱情产生和遭遇挫折的具体年代,更没有描写那个不堪年代的背景,但能读懂。特别是与小说人物年龄和经历相仿的我们这一代人,读着读着往往就会忍俊不禁,会心一笑。王雨善于把握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冲动,他讲故事时很冷静,几乎没有诸如激烈冲突的情景,没有狂风暴雨的描绘。正因为这样,那故事才显得真实真切。“我”和明月的那段爱情,似乎淡如泉水,却清甜醇厚;似乎漫如涟漪,却刻骨铭心。明月那一句“柳天,我们都老了”的话,蕴含的意味,年轻人可能读不出来,却让我们感动。是的,我们都老了,过去的事或许已经烟消云散,但那段经历,那份情感,那个春梦,却永远不能忘怀。十八梯旧貌换新颜,历史进入新的篇章,那旧情却不可随意埋葬。旧情藏在心中,说不定还可以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增添若干温暖。春日暖暖,坐在十八梯背静的石栏杆上,回味当年,让那成片的破棚烂房在眼前飘浮,让那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在耳边回响,让当年的邻居、同学、伙伴以及那喜欢过的女生、男生在身边走过,任眼角缓缓的滴出那样一滴浑浊的泪来,也是一种幸福!

《十八梯》小说发表于《长江文艺》,由王雨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已获国家电影局拍摄批号,重庆佛龙影视公司正筹拍院线电影。我想,这肯定是一部诗意电影,能够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动和回味的电影。我期盼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