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治理工作的思考
2022-08-19 09:38:55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刘伟清(武隆区芙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应保持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治理不仅是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的主要场所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落实平台,而且是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的重要载体。在社区治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治理过度行政化。就社会管理来说,过度行政化使社会资源配置模式过于单一,在社会冲突中容易把自身置于矛盾的焦点。这种模式下的社区治理手段存在两个极端。第一,无原则的妥协。第二,粗暴机械地执法。正确的做法应该做到情理法兼顾,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情合理。

(二)不同治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社区治理主体包括基层政府、主管部门、社区、物业公司、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元治理主体由于利益和目标不同,在参与社区治理时难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给社区治理增加了难度。例如,物业公司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一些小区常会出现物业公司收取物业管理费时积极,提供物业服务时懒散懈怠的情况。再如一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也是当前社区治理的障碍。

(三)主管部门与街道社区条块协同机制不完善。在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街道社区“看得见、管不着”与主管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矛盾凸显,条块协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比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管部门将自身信息平台向社区延伸,但存在各自为政问题,“信息孤岛、数据打架”现象时有发生,部门联动难、快速响应难。此外,每个部门自设一套信息报送系统,加重了基层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了治理效率。

(四)社区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需求导向的社区服务供给理念和机制还未建立,目前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中,从办到管由政府包揽和运作的模式居于主导,社会化、市场化手段应用不足,社会资源、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居民所能获得的服务多为被动接受,导致服务供给的效率不高,还时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发生。

(五)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的基层社区管理体制要求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社区事务管理更强调社会化运作和居民自治管理。然而目前,社区事务仍然基本上按照行政方式进行管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受到制约,参与社区事务多只参与到事务的实施过程,而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监管方面则很少涉及。即使是社区事务的实施,由于多是一些组织居民打扫街道、宣传政策等老套形式,也造成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不深,参与效率低下。

(六)社区治理保障要素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资金、人才方面保障乏力。资金问题的根源在于多元化投入机制不完善,财政对社区的支持有限,费随事转的经费投入机制未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服务严重不足,社区自身“造血”能力低。人才队伍方面,基层治理任务对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受薪酬待遇、职业发展限制,社区工作岗位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

二、社区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加强和改进社区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要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提升国家治理基层单元的治理水平,加大力度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制。二是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两个任务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加强社区服务,扩大和优化社区养老服务托幼育幼服务的供给。

(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社区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既为社区治理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又将持续挑战社区治理能力的反应。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加私人化、自主化和灵敏化,个别的局部事件可能被迅速传播、扩大与升级。另外,一些违法犯罪活动也可能借助互联网组织和互联网技术增加传播率,因而需要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创新适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社区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社区治理最终要落脚在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当前人们对社区治理有着更多期盼。一盼岁月静好、出入安全。当前社区人户分离普遍,人口高度聚集、流动频繁、陌生性强,居民对一老一小人身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的诉求日益增长,住宅火灾、高空抛物、宠物伤人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安全保障依然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二盼环境舒适、物业提升。整体上,我国专业物业管理覆盖率不高,物管素质有待提升,社区尤其是部分无物业管理小区和老旧小区乱抛乱扔、私堆乱放、私搭乱建、公共空间被侵蚀、物业和公共设施老化失修、停车位紧张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质量与邻里和谐。三盼生活便利、幸福感提升。社区服务内容滞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社区交往与休闲功能考虑不够,社区文化传承不够,多功能、亲民化的社区生活场景打造不够等一定程度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参与感。

三、创新社区治理的思考与路径

针对社区治理的突出问题,应通过党建引领,统筹凝聚各方力量,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一)凸显党建引领,筑牢“红色根基”

1.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双线融合,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平衡。一是推广“社区党委(支部)+小区党小组+党员示范岗”的党建组织架构,明确治理职责,推行“基础任务+服务任务”的社区党员管理创新,以党建促社区治理。提升社区“两委”交叉任职比重,探索社区“两委”与物业企业间“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规范物业管理。二是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共建共享互补,共同担负加强党的建设、创新社区治理、推动城市发展、服务辖区群众的责任。强化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职能部门力量在街道聚合,让资源下沉,从体制机制上为街道统筹各方、协同条块创造条件。三是推动支部建在小区、楼宇上,通过科学划网、全力织网、协同强网、服务入网,构建边界清晰、覆盖全面、管理灵活的网格体系,将工作前移到网格这个最小的组织单元,使各项措施精准落实到区、楼、层、户。

2.“基层吹哨,部门报到”,让基层政府从“捂盖子”到“揭盖子”。一是给基层的属地政府赋权,提高治理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即赋予属地政府执法召集权。平时搞联合执法,需要上一级部门去协调,主要是政府办协调各个部门开展,成本高、时间长。如果赋予属地政府执法召集权,就可以及时吹哨、快速解决。二是依法治理。吹哨报到机制的本质是让执法力量更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采用吹哨报到机制,解决更及时且没有后遗症,更受基层欢迎。三是建立问题清单。明确社区治理中有哪些“看得见、却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三个清单,即:问题清单、权责清单(梳理权责关系)和绩效清单(考核措施的配套)。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解决问题。

(二)紧扣治理重点,加强“三治融合”

1.居民自治治出社区活力。一是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组建居民小组、小区议事会、居民智囊团,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完善议事协商机制,创新居民自治,带动更多居民由“居住其中”到“参与其中”,解决小区居民各种需求,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二是以“积分制”健全居民社区参与激励机制。以积分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践行自治、法治、德治的激励约束机制。评分指标覆盖社区志愿服务、慈善救助、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矛盾化解等等。2021年,南溪社区推出积分存折兑换,人人皆可参与,小事好事热心事皆可形成积分。通过积分兑换,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热情,促进了文明实践站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2.加强法治治出一方和谐。一是普及社区法治顾问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增强居民公约的社会参与度,强化社区法治水平。二是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强化社区法律服务,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律师服务等延伸落实到社区,增强社区发现排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能力,建立健全网格、院落和社区组织排查发现隐患问题、街道会同职能部门解决隐患问题的机制,确保小事不出社区。三是明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推进业主委员会治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设立业主代表大会、业主监事会等制度形式,完善业主治理结构和效能。

3.坚持德治治出崇德尚礼。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美德少年”“我们的节日”“书写武隆”“非遗传承”等系列活动,达到崇德尚礼的目的。此外,还开设“芙蓉夜校”,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专家学者到社区授课,开办“周末学校”,帮居民照顾无人照看的小孩,让居民在社区感受到温暖。在小区楼院设立图书借阅点,让居民通过读书,进一步懂文明、知礼仪,为社区添书香。“芙蓉红心”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复工复产等工作中积极作为,敢冲敢闯,成为武隆区一个响亮的志愿者品牌。

(三)以问题为导向,厚植为民情怀,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将社区发展作为社区治理的动力。一是发展社区公共空间,升级改造废弃公共空间,强化周边公共空间共建共享,对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空间进行去形式化、去办公化、亲民化改造,让社区空间“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二是发展社区经济,鼓励社区依托公共物业、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服务业,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推出慈善超市、爱心停车场等“自我造血”项目,搭建居民互助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服务长效机制。

2.以“居民点菜、社区接单”形式覆盖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一是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点菜、社区服务方式实施民生实事。包括消除安全隐患、社区环境整治、文化体育娱乐、生活关爱等方面,快速解决社区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的小事、急事、难事。二是开展社区服务需求调查,加强需求的大数据动态监测,提升社区服务精准性。比如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儿童托管和老人照料中心、社区便利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形成涵盖老中青幼的社区生活服务圈。

3.培育多元化社区服务生产主体。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原则,鼓励社区探索“社会企业”“公益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供给主体。比如,扩大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供给,将托育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鼓励发展嵌入式的社区养老,面向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管、长期照料等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四)增强居民参与感、认同感,将社区文化作为社区治理的纽带

社区文化建设应以空间可共享、街区可漫步、建筑可品鉴、记忆可保留为目标,专设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开辟“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展窗,鼓励社区文艺组织基于社区故事编排节目,构建社区记忆共同体,打造国际化城市客厅。根据居民兴趣需求,引导成立运动协会、读书会、歌舞协会等群众组织,丰富文化生活。引导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居民公约、社区LOGO的制作,增强居民参与感与认同感。芙蓉街道西路社区在阵地建设过程中,为激发党建新活力,探索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新路径,在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效能的基础上,延伸服务 “触角”,在功能布局上预留“党建咖啡”“青年驿站”等功能,以品一杯咖啡的时间,进行聆听、探讨、对话、分享,将党建交流与放松的咖啡屋环境交融,擦出现代文化的新奇火花。

(五)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社区科学治理水平

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重点工程,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运用信息化平台,为社区治理能力赋能。通过建立网格化平台,使社区实时掌握网格内动态信息,解决基层管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处置不及时的问题。如芙蓉中路社区,采取“互联网+网格+楼栋”管理体系,织牢织密24小时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按辖区范围划分6个线下服务网格,同时建立6个线上微信居民服务群与54个居民楼栋群。在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服务物业管理、平安稳定、法制宣传、统战、民政、计生、垃圾分类等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

(六)强化要素保障,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建设

1.多方投入,强化社区治理资金保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社区服务实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发展治理。统筹使用各级各部门投入社区的符合条件的相关资金。积极发展根植社区的社会企业,直接回应社区服务需求,补充社区资金来源。

2.以“四支队伍”为重点加大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畅通社区工作人才来源渠道,提高薪酬待遇,拓宽发展空间。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二是加强社区后备干部培养。三是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公开招聘基层事业编制人员、公务员的力度。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四是加快构建社区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规划专业人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