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清溪河边奇特的“蛮子洞”
2022-07-24 11:49:5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庞国翔

蛮子洞
清溪河边的“蛮子洞” 庞然 摄

“蛮子洞”在巴渝地区的山溪江河谷并不罕见。所谓的“蛮子洞”其实多是“汉代崖墓”,它多是一两千多年前四川盆地内土著“蛮夷”的悬棺、船棺墓葬习俗与汉人的土坑、砖石等椁墓葬习俗形式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型的“岩椁”墓葬形式。东汉时这种墓葬形式最为流行,所以我们有时又将它称为“汉墓”。墓洞内多置有木棺或石棺,或就在原生岩上打造有棺函,随葬的冥器多少不一,这是主人身份的象征。冥器是供墓主人“享用”的,因而在墓室里,大多营造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氛围。

现在的绝大多数“蛮子洞”只是一个较规则的洞穴而已,被改作它用已达上百年或近千年。它多并排成列开凿在临江、临河、临溪的陡峭岩壁上,或者在一片斜坡高坎上。形状犹如一个个“方口袋”。这样的石室墓洞作为古人终身后的“享堂”之所,其开凿是很是费劲的。按当时使用的工具来估算,一个“享堂”少则要费三五年,多则要花十多年。

在江津区蔡家镇与綦江区中峰镇交界处,有一条溪流叫清溪沟,当地人又叫清溪河,它从江津的清溪大堰流出后,直奔下面一个叫三角塘的地方,与另一条叫蟠龙溪的小溪汇合,下流约半里就到板桥,在此溪河右面斜坡土壁上,兀立一尊巨大的石包,这石包对称断裂,断裂面平整如刀切,“蛮子洞”就在这巨石平整的断裂面上开凿而成。

一般的“蛮子洞”群都是开凿在连体岩石陡壁或整体的高坎斜坡上,而这里的“蛮子洞”群则是凿建在一尊巨大的石包的断裂面上,实属稀罕。巨石断裂面平整如刀削一般,显然不是人工而为,分析应是因雷电所击或山体泥石流滑坡相互冲撞造成的断裂。不过因雷电电击断裂的可能性要大些,在江津等地就有人将这类被雷电所击而断裂的巨石称为“雷打石”。  

这巨大石包的断裂面呈三角形,顶高约12米,断裂面上开凿了8个“蛮子洞”,其中左边的5个已经成型,右边的3个洞还很浅,算是没有完工。想必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山体滑坡不便安葬等而停止开凿。这8个“蛮子洞”每个宽一般在1.5米左右,有的深3至5米。外有虎、鸟、鱼等图案,墓顶规则分布各种刻纹。

此外,在附近约300米的一处悬崖峭壁上,另有四个“蛮子洞”,它与其它地方的“蛮子洞”没有什么两样。

在清溪河左岸公路边除草的70多岁的当地农民吴长禄说,他是江津县清溪沟乡叶家村人,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蛮子洞”的说法,他小时常爬进“蛮子洞”里“藏猫猫”。常听家里老人说这蛮子洞是躲“蛮子”的地方,“蛮子”是一种残暴无比的吃人的人,他们全身长毛,怪眼,见人就杀,所以当地人就开凿这样的洞穴躲“蛮子”——其实,我们知道这是众多当地人的误传。

这些在当地人中叫“蛮子洞”的汉代(后直至宋代)崖墓洞穴,经过上千年上百年的历史变迁,早也发生变化。这些洞穴在后来的历史中,曾被初始迁徙来此地的部落群体打开,或穴居或藏物。穴居在此,冬暖夏凉,防水防兽。于是,再后来的外来氏族特别是“湖广填四川”时迁来的客家人将土著称为蛮子,带点轻蔑之意。特别是到了清代,社会动荡,匪贼为患,一些山民打开这样的崖墓洞穴,举家住入,以防“长毛贼”。江津民间各姓族的《族谱》中,就有许多关于本族入川始祖率家眷躲进“蛮子洞”防“长毛贼”或“张贼”的记载。“长毛贼”其实就是清代入川石达开的太平军。当地也有将“长毛贼”称为“蛮子”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传。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现供职于江津区文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