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评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之六
2022-07-22 23:33:28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的创作不仅是重庆青年戏剧人的艺术探索,也为重庆开创了一种“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新业态”。沉浸式戏剧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新鲜事物,在中国的北上广等地区也已流播数年。《雾起江州》有哪些探索与开拓,问题与贡献呢?在《雾起江州》拓演之际,我们邀请该剧的创作者、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评论家和观众共同参与这次观评活动,渴望展开这个有趣话题的方方面面。

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初体验

文/魏锦

在自己日常工作的地方原地穿越到80年前,亲临一场谍战风云,这的确是非常令人难忘的体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指挥中心,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风云诡谲的历史舞台。各条战线上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人们都曾在这里留下奋不顾身、上下求索的身影。特别是在渝中区的江岸、街巷,四处都可寻见他们奋斗过的遗迹旧址。我时常想,倘若在我们看到、触碰到这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灰瓦青砖、石阶梯道时,眼前便能展现出那些风云过往,看到那些值得被永远铭记和致以敬意的人和事,那将是多么深刻和惊心动魄啊!

图片2

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譬如在AR技术加持下就可以将那些历史画卷叠置于真实的历史建筑当中;又如,可以通过戏剧的方式在遗迹旧址中再现当年那些故事。恰好,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上演了,这使我的浮想联翩也恰好有了寄托之处。

《雾起江州》的演出地点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上的一栋建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西合璧式青砖洋房。这栋小楼大有来头,是抗战时期的军统办公室旧址暨枇杷山戴笠旧居,今天已被列为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就在这栋小楼周边10分钟步行距离以内,分布着川军名将郭勋祺公馆与曾借寓于此的李宗仁之官邸、民国政府四川省主席王陵基旧居(红楼)、重庆苏联大使馆旧址、“中国话剧的圣殿”抗建堂、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主持修建的菩提金刚塔等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诸多遗址旧居,而毗邻这栋小楼的,则是建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现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办公楼)。单是听到这些建筑的名头是否就已经有了历史变迁风起云涌之慨叹?小楼的内部格局也按民国风进行装修,《雾起江州》的所有情节都发生在小楼内部,包括负一楼小会议室和休息室,一楼大会客厅,二楼小会客厅、秘书室、老板办公室、外部办公室、阳台和三楼机密电报室等9个空间当中。观众从进入小楼所在的枇杷山正街72号大院开始,便被身着长衫、旗袍的工作人员带回80年前的重庆。

图片3

从最近几天的演出情况来看,场场满员,后面几场票也售罄,《雾起江州》取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我想大概有这几方面原因。

首先,戏剧主题与演剧空间、氛围上的贴合是引人注目的。抗战、救亡、家国情怀的确是那个时代的核心,谍战也与其时重庆的城市印象相吻合。把这样的剧情放在本就具有传奇色彩的同时代建筑当中演绎,更增加了一丝神秘莫测的感觉。沉浸式戏剧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概念。有人认为沉浸式(或浸没式)戏剧源于1960年代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所提的“环境剧场”。即打破演员在舞台上、观众在舞台下的观演模式,使观众同演员共同置身于特定的建筑或美学空间。到今天诸多沉浸式戏剧最大的特点同样是打破镜框式舞台在物理空间上的限制,穿透“第四堵墙”,让观众与演员同处一个环境之中。《雾起江州》所营造的环境不仅是空间上的。在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年代感与空间布局的同时,建筑本身木质的狭窄楼梯以及人走在楼梯上咚咚咚的脚步声、四处弥漫的雾气、昏暗的灯光所营造的氛围,以及开演前演员们严肃而略带诡异的仪式,也在极大程度上使观众在心理上代入剧情。事实上,如果把在娱乐戏剧产生之前的祭祀通神的仪式戏剧也看做沉浸式戏剧的话,演员(祭司)与人群共处一个祭祀环境,而人们对神灵抱有的虔诚之心则使其与演出的关联性更加密切、沉浸感更强。那么我认为心理环境营造会更加有助于观众沉浸于剧情当中,真正入戏。正如戏剧评论家Jonathan Mandell认为的那样:艺术家们运用这种切实的、可感知的环境产生的“迷失感”,鼓励观众相信自己就是戏剧本身的一部分。

图片4

其次,观众获得了各取所需和更加私人的体验感。全剧共有8个角色,每一位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作为他(她)的朋友,与他(她)一道,参加唐家公馆的晚宴。在觥筹交错、轻歌曼舞、宾客尽欢之际,突然一声枪响,晚宴在纷乱中中断了。不知所措的宾客(观众)只有紧随着自己的唐家友人,开始策划、实施下一步行动。譬如我所跟随的唐家三少爷,他的行动是获取唐家老爷手里的一份秘密文件,并据此把一批药物送往抗日前线。在这个过程中,唐氏家族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角色之间的错综关系与情感纠葛被曝光,每个角色本身的形象、特点也逐渐鲜活起来。对于许多初次体验沉浸式话剧的观众而言,可以如此近距离地直视和端详演员,这种近距离、无界限的在场感、围观感,本身就是令人兴奋的,无论是近距离地嗑CP,还是眼皮底下看到猛料和反转,或是演员就在你的身边突然中枪、扑倒在你的脚下,正因为距离如此近,使许多效果得以放大,各种感受也更加强烈。有人或许只想围观,有人可能真的是想做个“带资进组的演员”,在时间场景允许的情况下,我看到有在会客厅、会议室与演员对戏的观众,哪怕只是闲聊两句,却也是一种主动把自己代入角色的更加深入的体验。当然更多观众是通过完成角色分配的小任务而获得参演体验。譬如我在剧中以“老师+同志”的身份协助三少爷破译了密件并与“同志们”共同将消息发报出去。观众跟随的角色不同,所获得任务也有所不同,体验自然也不同。这种参与体验也会带来传统剧场观剧不曾有的满足感。甚至有观众会有戏剧本体以外的体验,比如在与共同追随某位角色的“队友”的交流中,发现志同道合者和注定相见的好朋友呢。

图片5

很多时候沉浸式戏剧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好玩,开心,但我们必不能忽视,观众的好玩、开心背后是主创团队严肃、辛勤的艺术创作。如同我们都喜爱星爷的无厘头喜剧,但星爷本人却是严肃甚至沉闷的,他的创作过程也是异常艰辛的。作为重庆鲜见的以文物建筑为场景的沉浸式戏剧,《雾起江州》的创作是具有本土开拓意义的。同许多观众一样,沉浸式戏剧对于主创团队也是一次新鲜的“初体验”。主创需要面临在传统戏剧创作中不曾遇到的问题。编剧在创作剧本、设计戏剧情节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游戏架构师的职能,要把观众体验(包括与演员的互动、完成适当的任务)考虑和设计进去。观众体验的是以一个角色为主线的戏剧,编剧创作的却是8个角色各为主角的大戏;观众体验的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编剧要做的是同一时间里几个不同空间场景里的戏份。而这些戏份在时间轴上要同步推进,需要相交时必得严丝合缝地扣起来才行。戏剧作品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时长,而观众体验的时间是不太确定的(主创也并不知道每个观众是社恐、社牛还是戏精上身),特别是当不同支线情节有交汇时,需要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空间的演出并将观众带到交汇剧情空间,如果时间没有扣合,演出就会出现情节断裂、冷场等状况。作为主创初次尝试的沉浸式戏剧作品,《雾起江州》在观众体验方面是谨慎而有控制的,观众能够参与的体验包括被分配与角色的关系,简单的对话交流与按照指引完成简单的任务。即便如此,对演员也依然是巨大的考验。在沉浸式戏剧中,演员除了自身演出(并且是在被近距离审视、围观的情况下演出)外,还承担着将观众带入戏剧情境(即“入戏”)的引导者的作用,可能会遇到剧本之外的与观众的即兴互动,还要通过即兴表演处理如上所述把握时间等临时突发情况。无法完全投入演出恐怕是演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即便有诸多困难,剧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创作团队坚持边演出边调整,并有志朝着2.0、3.0版本和更好的作品努力向前。我想这也是艺术值得被尊重的原因。

图片6

我们也希望,沉浸式戏剧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好玩、开心。同所有戏剧形式一样,沉浸式戏剧也当以呈现高品质的艺术作品为创作目的,在感官冲击之外,在圈粉之后,带给观众戏剧所应当具有的卡塔西斯效应,并逐渐培养起高素养的观众群体。以我所体验的那场演出来看,《雾起江州》在剧情方面还存有一些BUG。比如剧中感情戏是丰富多元的,爱情、亲情、友情都有,甚至反转剧情也都来自感情戏,相比之下谍战的成分则略显薄弱,另外感情戏与谍战戏之间似乎还略有分离之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亦会削弱对剧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戏核的表达。又如,一些本应有戏剧冲突的地方似乎错过了。比如我们和三少爷进入唐老爷办公室拿到了那份密件,在去往电报室的途中遇到了唐老爷(和他的宾客们),我是明目张胆拿着那份密件的,如若不是发报之前三少爷(镇定地)说我们已经被唐老爷发现了,我真的以为是两队人马的转场偶遇。当然这些问题或许在后面的演出中已经得到解决,或许是因为我只跟随了一个角色导致认识片面所致,倘若如此,那么我想,是否有可能在一个角色的情节线里,增加一些其它角色及其情节的互动?或者是否可以在演出结束后进行复盘?多线并行的情节设置,会让一部分希望一探究竟的观众反复刷剧,不过前提是钱包允许。那么演出后的复盘对于想要快速恍然大悟且钱包又不那么充盈的观众是有吸引力的,我想同处枇杷山正街72号大院的探古咖啡也会非常愿意提供场地支持。

深度体验,是目前包括沉浸式戏剧在内的沉浸式产业的最大卖点。今天的沉浸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外延极其宽泛的产业集群。万物皆可沉浸式,丝毫不夸张。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餐厅,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景区,沉浸式演艺,提供给消费者的,皆是在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造境”中获得各种感官体验。跨界融合与多业态融合是沉浸式产业的普遍特征。在一个大型沉浸式场景中,虚拟现实、角色扮演、游乐、餐饮、住宿、购物皆可在其中。尽管现在以及未来3-5年,可能都是沉浸式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各种融合创新玩法还会出现,然而往后呢?人们会不会腻了这形式繁复的大杂烩呢。我不恰当地想起最初使用PPT的那几年,恨不得每一张幻灯片都用各种特效加持一遍。然而现在呢?我始终相信,内容为王,永远不错。事实上,一些行业已经开始进行调整,比如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正式印发的《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以及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联合美团研究院发布《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都提出对剧本杀、密室行业的规范管理,其中都强调了要加强剧本脚本的内容导向性。目前来看,以戏剧表演为核心的沉浸式戏剧,提供真实戏剧环境的沉浸式剧本杀,以及不断强化故事情节的密室逃脱,这些体验项目升级发展的终点或许是殊途同归的,即构建一个环境+内容+体验深度融合的沉浸式元宇宙。作为内容创造者和提供者、规则制定者和引导者的编剧,或许才是这个元宇宙中隐形的上帝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