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江津玉缘
2022-06-30 10:03:49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刘思平

石从天上掉,石从地下涌,石从山中落,石从水中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玉石资源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和璃石有着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影响到社会风尚和社会的稳定,如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中就有描写玉石珍玩运输过程中青面兽杨志因失陷花石纲而致命运无常变幻的情节。

长江上游流经西藏、云南、四川、重庆。在江津境内长江以南的支系塘河、笋溪河、綦河等流域,距今约1.5亿年白垩纪时期古河床冲积层的卵石中存在数量不少的石英质玉河磨籽料。这是地球造山运动结束后,部分石英质玉河磨籽料随山洪冲刷到小溪,再经小溪广泛散布到周边流域的河滩卵石中。

过去因交通不便以及信息交流不够而“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近年江津石友杨治明等人发现后才逐渐为人所知。

这江津玉的属性与人格修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玉的生成已过了亿万年,在遇到了中国人之后,才变成了通灵宝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因为玉也具备了中国人所向往的所有美好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温润沉静、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一句古训,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露。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不折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玉碎了,碎了还是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不折不挠地奋斗,中国人有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着自己的尊严。玉石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服务于中国人,尤其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不但为他们的爱国意识提供了艺术化的形象与意象,而且为他们爱国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物质条件与表达方式。

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玉石所起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如果没有玉石的介入,无论王权意识的构成与表达,宗庙祭祀活动的场所、用品、礼仪规范的实施等,都是不可思议的。

江津玉的兴起,初衷就像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一样,找寻者大多是为了发财,是一种经济现象。当初,笔者曾与杨治明、杨才芳等早期捡玉人接触过,到过塘河、笋溪河、綦河等流域打过“酱油”,他们也曾手把手地教过我,但天资愚笨的我最终也未学会如何识别这石英玉的技术,加之缺乏赚钱的原动力而最终没有入门这赚钱的行当。

尽管没有“入伙”这群淘金者行列,但通过结识这一群捡玉人了解了一些与江津玉有关的知识。同时,我与最先宣传江津玉的江津女诗人、《旅游江津》编辑周开兰却是另一类的存在。我们的关注点却在江津玉与社会人的关系上,江津玉与文化和人格的关系等方面。

当初江津硒玉出现在市面后,已吸引不少当地人、外地人慕名而来,“甚至有人穿潜水衣下水检玉”。据有关地质部门的数据表明:江津笋溪河、塘河等河床下,还有大量矿产的储备。目前硒玉仍处于一种被保护状态,仍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评估,但肯定的是所有的“打造”,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江津的相关部门是持谨慎态度的,毕竟这个是新发现,责任重大。这下让捡拾者不得不小心应对,直到近几年捡玉已成为一种风尚后,才有一些文化界的朋友开始在《旅游江津》刊登一些介绍当时人们称之为“笋溪玉”的文章。

但笔者和江津文化界少数朋友只对怡情山水捡玉养性和江津玉本身的美学和文化及自身修养有兴趣,毫无捡玉发财的动力,至今也只寥寥几块,时不时地把玩几下而已。

“玉有五德,分别对应君子的五德。那就是仁者,人人心德,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推己及人。义者,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这是我们为人的价值观。礼,进退周旋得其体、尊卑长幼有其序,处事有规,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智,就是知。明白是非曲直。信,诚实守信不欺诈。”

“玉有五德,以比君子”的说法来自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包括周开兰和我等少数人都这样认为:我们可借玉自诫,借玉自修,借玉自喻,借玉劝人。

我们希望喜欢玉的人更多,社会上的戾气更少。希望更多的人与玉为伍,与玉有缘。

作为玉石的后起之秀,江津玉正以它急促的脚步向人们的生活中走来,走进社会中来。

江津玉与我们有缘,这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缘分,我们当珍惜,不可玷污。

(作者:刘思平,系江津区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江津区作家协会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