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重庆歌舞团的新起点”之一:背靠民族文脉的守正创新者
2021-01-04 12:22:14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重庆歌舞团创建于1949年,是重庆解放后组建成立的第一个市属专业文艺院团,迄今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今天,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重庆文化的传播者,重庆歌舞团着眼创作艺术精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方位整合资源等战略布局,抢占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努力成为西南地区的表演艺术文化传播高地。

背靠民族文脉的守正创新者

——重庆歌舞团70年

王良军、周津菁

重庆歌舞团创建于1949年12月25日,其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所属的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专业艺术团体,也是重庆解放后组建成立的第一个市属专业文艺院团。经过70年的风雨历程和改革发展,重庆歌舞团现已成为集舞蹈、声乐、舞美设计制作、艺术培训、大型演出策划和市场营销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艺术影响力的大型歌舞艺术演艺实体。2005年,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转制改企为重庆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重庆市第一个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专业文艺院团。现隶属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建团以来,重庆歌舞团以舞蹈、音乐为主体艺术形式,先后创作排演了舞剧《三峡情祭》《邹容》《杜甫》,主题歌舞晚会《巴渝情缘》《渝·美人》《巴歌渝舞》,舞蹈《放裴》《向阳花》《龙舞》《小萝卜头》,歌曲《毛主席来四川》《黄杨扁担》《我们的山歌唱不完》《红叶红了的时候》等各类优秀歌舞、音乐艺术作品500多部(个),开展各类演出共计12300多场,演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及欧、美、亚、非等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二等奖,第五届文华奖新剧目奖、编导奖、表演奖,中国文联第四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 、表演二等奖、音乐三等奖,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荧屏奖,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作品演唱比赛民族民间唱法组铜牌奖,中国民族声乐比赛新作品奖等各类奖项130余项。培育和涌现了作曲家郭文景、金干,歌唱家胡长华周蕴华、赖琼书、李丹阳、程昌福,舞蹈家邢志汶、宁永忠、王静、宋庆吉,优秀青年演员胡珊红等一批独具艺术影响力的优秀舞蹈、声乐、器乐演奏家和艺术创作人员,为重庆歌舞的艺术创新与声誉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70年的奋斗历程,使重庆歌舞团在艺术建设方面获得了重大成就和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些宝贵的艺术资产将成为重歌再出发的强劲动力。

舞剧《邹容》,重庆歌舞团供图

一、民族文化视野中的巴渝文脉传承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庆歌舞团就开始有意识的挖掘巴渝民族民间文化,打造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歌舞节目。1956年7月,经重庆市文化局报请中央文化部批准,同意在重庆市文工团歌舞队的基础上筹建重庆歌舞团。筹建期间,重庆歌舞团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文艺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的号召,组织抽派了全团各队的编导、演员和乐员,先后多次深入基层厂矿、农村和兄弟艺术团队进行学习和采风。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集中移植改编了川剧舞蹈《放裴》,创作和排演了舞蹈《龙舞》《别洞观景》《复原归来》《巴塘弦子》,四川清音《小放风筝》《绣荷包》,歌曲《刚刚摘下的苹果》《我们的山歌唱不完》等一批在全国富有影响的歌舞节目。1956年,重庆歌舞团在北京参加了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带去了巴渝地域特色浓郁的舞蹈《龙舞》;向川剧艺术学习的舞蹈《放裴》则被选中代表全国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并于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荣获哑剧比赛银质奖章;胡长华演唱的四川清音《小放风筝》《绣荷包》被作为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的优秀典型节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以青年歌唱家演唱曲目的名义面向全国播放。在1959年和1963年四川省举办的两次音乐舞蹈会演中,重庆市歌舞剧团排演的歌舞《秀山花灯·闯彩门》,舞蹈《向阳花》《两把锄头》《抬工乐》,以及民乐合奏《嘉陵江之歌》《巴河激浪》,笛子独奏《撵野猫》《思念》,板胡独奏《节日》,合唱《大巴山的回声》等等。这些歌舞节目广泛而深刻地挖掘了巴渝民间音乐舞蹈素材,结合展现现实生活的内容需求,形成了“建国十七年间”巴渝歌舞的现代风格。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歌舞团对巴渝文化的展现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和横向拓展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巴渝特色的歌舞节目继续得到重点打造,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更加深入和富有时代感;另一方面,重庆歌舞团逐渐开启了对民族民间文化横向拓展的创新时期,那就是开门做节目,吸收和移植全国兄弟院团的成功节目,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拓展“文化思路”,以更好的打造巴渝文化作品。

首先是继续打造巴渝本土文化作品。1978年,重庆歌舞团打造了舞蹈《拉纤的人》《康定情歌》《白鳝仙子》《人间好》《乡音》《蝶双飞》《燃烧吧,节日的火把》《干杯》《雪山路上迎亲人》《金色的边疆》等作品。1985年7月,由郭文景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大提琴独奏曲《巴》参加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并分获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1985年8月,声乐演员程昌福演唱的《四川担担面》参加全国聂耳、冼星海声乐比赛,获民族民间唱法铜牌奖。1991年,重庆歌舞团创作了民乐《雾乡情》;1992年,创作的歌曲《看望大海》;1994年,排演了大型民族歌舞《我们的山歌唱不完》;1995年,成功创作编排了大型民族舞剧《三峡情祭》;1997年,编排了双人舞《红太阳》;2000年,编排了舞蹈《飞铰》《野山椒》和《打谷娃》。作品丰富,此不再赘述。

其次,是在更为广阔的名族民间文化视野中关照巴渝文化。对兄弟院团成功作品的移植是这条路径的第一项工作。1960年,重庆歌舞团学习排演了歌舞剧《刘三姐》,轰动了当时的山城舞台,首次创造了同一个剧目连续演出300多场的历史记录;在这样环境下,又创作演出了小舞剧《刘文学》《越南人民打得好》等,突破了重庆市歌舞剧团排演舞剧为零的记录。1978年,重庆歌舞团在重庆市内的解放军剧院正式公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还先后到成都、上海进行了业务交流和学习,学习成都排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学习上海排演了民族舞剧《小刀会》。民族歌舞剧的演出成为重庆歌舞团的艺术传统之一,艺术家们在移植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2000年后,巴渝文化迎来了民族歌舞的创作高潮。2006年,成功打造大型全景式原创歌舞《巴渝情缘》在巴渝剧院演出,获得观演观众的高度赞扬。2008年,成功制作推出时尚精品大型歌舞《渝·美人》,以重庆女性的情感经历为线索,通过五种不同颜色的变换来折射重庆女性性格的多侧面、多角度、多样性,进而反映历史重庆厚重沧桑的人文涵养和当代重庆时尚开放的城市风貌。2009年,创排推出大型情景歌舞《巴歌渝舞》,以现代编舞技化重组和强化具有鲜明重庆本土特色的巴渝文化元素,形成浓郁的重庆特色,荣获在第二届重庆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推广演出的殊荣,被誉为“对重庆文化个性特质和创作团队潜质的一次系统呈现”。

深厚的积累和视野开拓,让重庆歌舞团的创意理念有了新的突破:在对巴渝文化的创造性表现上,立足于本土,而不拘泥于本土。2016年,跨界融合舞台剧《小面》,将麻辣小面的美食特征和浓郁的重庆地域文化有机融入舞台表演之中,有效传递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享受到轻松、爆笑、惊奇的观剧体验之余,深深感受到重庆人民的匠心精神以及诚信、耿直、勤劳的性格品质。2016年组织策划的大型原创舞剧《杜甫》成功入选中宣部2019年度文艺院团海外巡演项目及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实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满贯”。舞剧《杜甫》全剧共约100分钟,展现了“诗圣”杜甫从“求官、做官、弃官”的全过程,重现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这是重庆歌舞团敞开文化胸怀,追求精品与经典的作品。是重庆歌舞艺术彰显民族文化担当,强化精品制作的里程碑式作品。

舞剧《杜甫》,重庆歌舞团供图

二、时代语境中的红色艺术作品创作

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海战役组曲》《加紧生产》《工人舞》等;60年代的小舞剧《越南人民打得好》;70年代学习成都创排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学习上海创排了芭蕾舞剧《白毛女》、民族舞剧《小刀会》等,以保卫珍宝岛为题材的原创舞蹈《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在全国舞蹈界引起热烈反响;80年代原创的双人舞《小萝卜头》获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二等奖、音乐三等奖;2010年创排的情景歌舞诗《红色记忆》,以革命史实的发生时间为轴线,讲述了从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再到解放战争的一系列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制前,紧扣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慰问和节日纪念日演出,年均公演100场以上。如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慰问团贵州分团赴黔进行慰问演出,1958 年举办了“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前进”专题演唱会,1979年分别举办了纪念毛主席逝世3周年歌舞晚会和国庆30周年专题音乐会,1985年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电视演唱会等。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的13军,舞蹈《军魂》看得前线战士泪流满面,起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在开展市场化经营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歌舞团每年承担了近百场以“放歌新时代”“歌唱祖国”等为主题的下乡演出任务,进一步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70年来,重庆歌舞团始终扎根于巴渝文化的浓厚土壤中,创作演出了众多的经典歌舞作品,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把他们对歌舞艺术事业的孜孜追求和执着热爱代代传承至今;卓有成效地把重庆的歌舞艺术带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巴渝文化魅力传播到了四海内外,对重庆的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深远而突出的贡献。未来的重庆市歌舞团将继续以歌舞艺术为本体,将这个载满辉煌历史和无限荣耀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歌舞艺术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