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守望漠上花开——万难纪实作品《漠上花开》拍摄记
2020-12-04 12:02:23 来源:重庆文艺网

用镜头守望漠上花开

——万难纪实作品《漠上花开》拍摄记

漠上花开--重庆交大科研团队力学治沙纪实。万难 摄

中国有近20%的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重庆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从2016年起在内蒙古、四川和新疆开展“沙漠土壤化”试验,利用力学原理,将沙漠改造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地,已经累计改良上万亩。

漠上花开--201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旋耕机在新开垦的沙地里作业,沙地将被加入一种特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并使其拥有土壤的特性,播种后不久这里将变成绿油油的农田。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工人们在试验地里播种。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7 年 9 月 5 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播种后的沙地上,工人们在铺设为小苗遮挡风沙的草垫。万难 摄

 摄影家万难几年来一直跟踪这一项目,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创造奇迹的过程,创作出纪实摄影作品《漠上花开——重庆交大科研团队力学治沙纪实》。2019年,该作品参加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评委会推荐作品。

漠上花开--2018年9月10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 重庆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测量刚刚从试验地里挖出的植物根系长度。万难 摄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之一、新华社摄影部资深图片编辑吴笛评价:

这件作品完整而生动地记录了科技把沙漠变良田的故事。科研题材用照片这种空间化的叙述方式,在时间轴上展开,原本复杂的叙述则可能变得简单。作者显然多次深入现场,作品才能关注所有重要的部分,记录了“沙漠土壤化”项目的开展,描述了阶段性目标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是一组内容与形式结合非常好的作品,大部分照片在构图、取景、光影上的选择,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自然生动,分寸拿捏巧妙,形式的表达既有意境又意味深长。

漠上花开--沙变土乌兰布和中试基地(2018年)。万难

摄漠上花开--2018年10月24 日,重庆交 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查勘新试验地。万难 摄

漠上花开--沙漠土壤化试验基地。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7年8月19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易志坚教授与科研人员一起在试验地里记录分析树木的生长情况。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7年8月18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科研人员在对改造后的沙子进行检测。万难 摄

一个偶然机会,万难知道了重庆交通大学团队正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治沙试验。

漠上花开--新疆和田“沙变土”。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8 年 10 月 23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重庆 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工人在搬运收割打捆后的狼尾草。万难 摄

漠上花开--当若尔盖的沙遇上重庆交大“治沙”团队。万难 摄

乌兰布和沙漠遍布沙丘,沙子随着风四处飘散。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治沙团队负责人、力学教授易志坚研究团队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开展试验。研究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粘合剂,放到沙里,添加适量的水,让沙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实现“土壤化”。土壤化后的沙子能够结合成团,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能力,同时能滋生微生物,是植物生长的良好载体。

漠上花开-- 2019年5月11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玛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高粱苗 破沙而出。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8 年 10 月 24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玛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沙漠中种植的糯高粱即将丰收。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8年10月26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工人邱明礼收割成熟的高粱,并露出丰收的喜悦。万难 摄

万难特别关注这个项目,并跟踪拍摄。第一次穿过沙丘进入试验基地那一刻,他惊呆了:笔直的施工便道延伸向沙漠深处,两旁种着高粱、玉米、番茄、李子和荞麦,好像给沙漠铺上了绿色地毯。将近一百种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科研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研究团队成功将试验地变成了“绿洲”。

漠上花开--工人正在“沙漠土壤化”基地收获蕃茄。万难 摄

2017年,他们新开辟4000亩试验地。2018年,科研团队又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种出了3000亩高粱和牧草,喜获丰收;同年,团队又在四川若尔盖草原进行了试验,800亩沙化地成功长出了牧草。

漠上花开--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空中俯瞰沙漠中的试验地绿意盎然。万难 摄

漠上花开--2017年9月5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中的试验地绿意盎然。万难 摄

从易教授和他的团队的故事里,万难看到了只有科学创新才能还大地青山绿水。他表示将用自己的力量持续关注报道生态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