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艺揽山河 熔古铸今——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唱响重庆新旋律
2025-11-04 20:47:07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艺揽山河 熔古铸今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唱响重庆新旋律

文/郑维山

长江奔涌如万马破云,嘉陵蜿蜒似碧绸拂岸。雄奇山水相拥的重庆,既有巴渝文明三千年的沉淀,又有当代艺术鲜活的迸发。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照亮解放碑霓虹、洪崖洞飞檐与大剧院穹顶,这场跨越古今、联动川渝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的落地,更是让巴渝历史与国家战略同频、区域协同与百姓向往交融的人文实践,在长江上游奏响了“熔古铸今、艺揽山河”的时代新声。

一、国家平台的“山城表达”:协同办节的时代突破

每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以国家级分量成为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窗口。而第十四届艺术节首次“川渝协同办节”的创新模式,让重庆得以在国家舞台上亮出独特的“山城表达”,成为观察中国文化发展新格局的鲜活样本——既能窥见国家文化自信的宏大叙事,更能触摸到巴渝文化特色的鲜活脉动。

四川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铺展蜀地风情,重庆则以“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彰显山城气魄,双璧合力勾勒出巴蜀文旅走廊的壮阔图景。这不仅是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有益尝试,更让艺术贴近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在山城落地生根,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协同的巧思,藏在山城的每一处细节里。两江交汇处的“新韵重庆”无人机灯光秀,敲响“双城场景”的艺术旋律,数以千计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次第变幻出“一卷诗画”“音符星海”的模样,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庄严与解放碑霓虹的璀璨隔空对话,最终以山城人最熟悉的“火锅”图案点亮江天,引得观众欢呼此起彼伏。这场科技秀没一味追求宏大震撼,而是让吊脚楼、火锅等本土符号与“协同发展”的核心主题深度融合,让世界看见“有历史、有温度、有活力”的重庆,闻见山城与时代同频的声音。

高规格展演更显山城文化自信的底气。施光南大剧院内,中央芭蕾舞团《红楼梦》以现代舞美激活经典,让年轻人直呼“原来经典可以这么酷”;重庆大剧院里,歌剧《柳柳州》用悠扬旋律传递“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与重庆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共振;国泰艺术中心中,跨界民乐《海上生民乐》让传统乐器演绎现代旋律,尽显“老民乐新表达”的创新活力。

二、巴渝文脉的“当代心声”:传统与创新的共振交响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是巴渝文脉“活态传承”的重要舞台。它让山城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守正”与“创新”的碰撞中焕发新活力——从徐悲鸿在重庆挥毫创作《愚公移山》的红色记忆,到抗战时期“雾季艺术节”点燃的文化星火,巴渝文化本就善于在时代浪潮中扎根生长。而本届艺术节,更让这份深厚积淀与当代艺术语言深度交融,碰撞出璀璨火花。

同期举办的“成渝地・巴蜀情”诗书画印艺术展,为传承增添了注脚。重庆美术馆内,川黔滇渝四地12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以笔墨、印章勾勒出“巴蜀文化当代表达”的全景图。若说这场诗书画印展是艺术节的雅致插曲,那么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便是当之无愧的高潮。展览有约1120件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其中美术类涵盖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版画、雕塑、综合类六大类别。值得关注的是,重庆有55件作品入选,数量较上届大幅增长,不仅让展品矩阵体现了“美术重镇”的实力,更让“巴蜀文化当代表达”的图景愈发清晰,成为展现巴渝文化的重要窗口。

走进美术展中国画展区,浓郁的地域特色瞬间扑面而来。米凤霞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细腻笔墨捕捉巴蜀乡村的蓬勃生机,田垄间的绿意顺着笔触蔓延,农人劳作的身影鲜活灵动,仿佛能让观众嗅到山城田间的泥土清香;李征进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则风格厚重,180×180cm的画幅里,厂房轮廓苍劲、劳动者神情坚毅,将工业重镇的时代记忆娓娓道来。“传统国画不能只复刻山水。”一位观展者驻足感慨,“要从笔墨里看见家乡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温度,这才是重庆艺术该有的样子。”

展览的巧思,藏在展陈设计的细节里。美术策展团队打破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媒介界限,围绕“成渝双城”“巴渝民俗”等主题规划观展动线,让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主题呼应,再搭配名家现场导览、亲子艺术工坊等活动,让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专业艺术空间,变身人人可亲近的“城市艺术会客厅”。在519件美术精品中,有的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火热场景,有的融入吊脚楼、川江号子等巴渝民俗元素,它们用视觉艺术铺展新时代的精神画卷,让巴渝文脉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稳步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舞台叙事的“时代回响”:新时代语汇里的中国故事

“艺术的本质是讲故事,好故事要扎根传统,回应时代。”无论是舞台上的歌舞戏剧,还是展厅里的书画摄影,都在用“当代语汇”解构传统、呼应现实,让中国故事既有文化厚度,又有情感温度。

艺术节成都开幕式舞蹈诗剧《蜀道》,是“时代故事”的成功载体。作品挖掘李白诗句内容,通过“五丁开道”“栈道飞架”“现代通途”篇章,构建“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的叙事线。LED屏化作苍茫古蜀大地,演员以沉重舞步演“五丁开道”艰辛。随着剧情推进,古蜀道与现代高铁又画面交叠,“成渝高铁”画面最后亮起,全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艺术呈现,更是对时代变迁的回望。”一个现场观众表示,“文艺工作者就该用这种方式,讲好发展故事。”

重庆会场的舞台作品,更是满溢了“烟火气”与“精气神”。国泰艺术中心内,话剧《生命册》以细腻调度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物命运,观众称“读懂了普通人的奋斗与坚守”;施光南大剧院上演的《醒・狮》以岭南醒狮文化为核,将家国情怀融入激昂舞姿,让人领略了“传统文化里的热血力量”。

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则以“静态叙事”传递出时代脉搏。朱钰贤与王嘉宁合作的《瑞雪兆丰年》,以明快笔墨勾勒巴蜀冬日乡村的丰收期许,雪覆田垄与农户欢颜相映,满是烟火气;闫祺《大国重器》220×175cm的画幅极具张力,将工业机械的硬朗线条与传统水墨的灵动融合,展现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李征进《我为祖国献石油》以180×180cm的厚重笔触,定格石油工人作业场景,黝黑的面庞与轰鸣的设备交织,诉说着老工业基地的奋斗记忆;陈靖的《新时代奋斗者》篆刻作品,将“航天”“高铁”等时代关键词融入传统篆刻。“这些作品有温度、有筋骨。”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评价,“让观众在艺术中看见生活、感受时代脉搏,更读懂了重庆的发展故事。”

四、人民艺术的“烟火气息”:文化浸润的民生温度

“艺术不该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应是触手可及的烟火气。”这是重庆艺术融入民生、文化浸润日常的生动实践。从超80%的惠民票,到“艺术普及进社区”“非遗体验进校园”,再到街头巷尾的“艺术快闪”,“艺术下沉”让时代的文化旋律回荡在山城的每个角落。

票价“亲民化”是最直接的体现。艺术节推出“惠民票”“学生票”“老年票”,最低仅20元。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内,退休教师张阿姨带着孙女看儿童剧《猫神在故宫》。“以前看场剧要花几百块,舍不得,现在20块就能让孩子感受艺术魅力,这是‘人民的节日’。”艺术节售出惠民票超10万张,占总售票量的80%以上,真正让普通老百姓走进了剧场、亲近了艺术,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

“艺术走出去”活动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渝中区较场口“街头艺术快闪”常常围满路人,川剧演员即兴表演“变脸”,五彩脸谱在指尖切换,孩童追着鼓掌欢呼;小提琴手奏响《我和我的祖国》,市民自发合唱;剪纸艺人现场教小朋友剪“艺术节吉祥物”,孩子们举着作品向家长炫耀。在重庆,艺术不再是剧场里的“专属品”,而是街头巷尾的“家常菜”。“没想到逛夜市也能偶遇艺术,这种‘不设门槛’的方式很亲切,像老友聊天,”一位路过的上班族说道。

“艺术普及进社区”“非遗体验进校园”让文化扎根基层,滋养群众生活。江北区大石坝街道,重庆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带来广场音乐会,《茉莉花》《梁祝》等经典曲目响起,居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起,有人跟着哼唱,有人用手机记录,邻里温情与艺术美好交融一体;南岸区弹子石老街,非遗传承人展示“重庆糖画”“蜀绣”技艺,居民亲手体验,不少老人借着糖画回忆起了童年时光。重庆巴蜀小学,荣昌陶艺传承人李毅力教孩子捏制陶艺,孩子们发挥想象,捏出“吊脚楼”“长江大桥”“小熊猫”等充满童趣的作品;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川剧演员教学生唱川剧、练身段,孩子们穿着迷你戏服,有模有样比画着。据统计,艺术节期间重庆开展公益活动超150场,覆盖50余个社区、80余所学校,已经让文化的种子在山城遍地开花。

五、“双城协同”的文化答卷:区域发展的长效探索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以“川渝协同办节”为突破口,让重庆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中探索出了新路径、奏响了新旋律——突破地域壁垒,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人才互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出一份有山城特色的“文化答卷”。

硬件设施升级是川渝协同办节最直接的成果。为满足艺术节高规格展演需求,重庆大剧院不仅新增300个观众席位,还同步升级声学系统与舞台设备,从“观”与“听”两个方向提升观演体验;巴渝剧院引入先进LED屏和智能灯光系统,适配非遗展演与传统戏曲视觉;多个社区文化中心增设非遗展示区、艺术体验角。升级并非“一次性投入”,重庆大剧院计划依托新设施推出“周末惠民音乐会”,巴渝剧院围绕设备优势打造“川剧体验基地”,社区文化中心通过新增功能区定期开展艺术培训。这一系列文艺计划,让“艺术节红利”不止停留在盛会期间,更实实在在地为区域文化发展积蓄了力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品牌共建让协同效应长效化,让川渝文化共鸣持续升温。川渝借艺术节契机,共同打造“戏剧双城记”“巴蜀摄影联展”“非遗创新联展”等长效文化品牌。其中,“戏剧双城记”活动持续至年底,川渝两地院团不仅“互演互访”,让两地川剧、话剧在舞台绽放光彩,还计划举办“川渝青年戏剧节”,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以前川渝戏剧界交流少,各演各的,像两条平行线,”重庆市话剧院原院长郝鹏寿说,“这次协同办节打破了壁垒,未来会创排反映巴蜀文化的剧目,让‘双城戏剧’成为特色品牌,让川渝文化走得更远。”

文旅融合则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艺术节推出“跟着艺术节游川渝”主题活动,整合川渝两地100个文旅特色场景,涵盖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传统景点,洪崖洞、宽窄巷子等新兴地标,以及荣昌陶艺村等非遗体验地。游客凭发放的“文旅地图”,可享受“看演出、游景点、体验非遗”的一站式服务——在重庆看完舞剧,再去大足石刻感受千年石窟艺术;体验完荣昌陶艺,再去四川逛宽窄巷子。“艺术与风景结合,让旅行多了文化味,这是其他旅游线路没有的体验。”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说,“我因为艺术节来到重庆,却爱上了这里的文化与风景,以后会再来深度体验。”

文化人才交流更夯实协同发展根基。艺术节期间,川渝举办“巴蜀书画论坛”,两地艺术家围绕“传统艺术当代表达”展开深度交流。“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期间,川渝青年演员开展“结对子”活动,重庆演员的“豪迈风格”与四川演员的“细腻表达”形成互补互促。“我们明年会合作创排展现双城生活的舞蹈作品。”一位四川歌舞剧演员对我说道。

如今,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帷幕虽落下,但文化的种子已在山城扎根生长。漫步重庆街头,“重庆之夜”惠民音乐会常态化演出,“新韵重庆”无人机秀成为城市公益文化名片,“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文旅线路持续吸引游客。尽管嘉陵江与长江依旧奔涌相拥,而新韵重庆正以艺术为笔、文化为魂,书写着“有诗、有远方、有生生不息文化力量”的城市新篇,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和传播贡献“重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