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阵痛:话剧《温暖的味道》的价值冲突与叙事辩证
文/欧阳曦
话剧《温暖的味道》以中国乡村为背景,通过“苹果种植改良”这一核心事件,展现当代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深层文化张力。本文从戏剧叙事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剧中三组核心矛盾——科技理性与乡土经验的冲突、现代知识与传统认知的隔阂、个体价值与家庭期望的背离,探讨这些矛盾如何通过具体的舞台行动、台词设计与角色塑造得以呈现。该剧通过孙光明和郝凤仙两个典型角色的戏剧行动与关系演进,构建了一个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辩证叙事空间,其舞台意象系统与角色弧光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重构,需要在多重价值张力中寻找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一、戏剧冲突的三重维度:科技、认知与代际的博弈
话剧《温暖的味道》的叙事力量来源于其精心构建的三重戏剧冲突,这些冲突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图景。编剧通过密集的戏剧动作与富有潜台词的对白,将这些抽象的社会学命题转化为可感的舞台现实。
(一)科技理性与乡土人情的治理哲学分歧
剧中孙光明与郝凤仙的冲突远非简单的“新旧对立”,而是两种植根于不同生活世界的治理逻辑的碰撞。孙光明作为农学博士,其行动逻辑建立在严格的科技理性基础上,他指出当地苹果种植的问题,用数据说明新种苗兼具产量与质量优势。
与之相对,郝凤仙的治理逻辑深植于费孝通所言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她的核心关切不仅是技术效能,更是技术落地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与人际影响。当孙光明买来新种苗想要免费送给村民,并认为这样村民就会接受新种苗时,郝凤仙却指出村民不会轻易接受。她清楚村民短期内的需求,想要让村民放弃原有种苗、全部改种新种苗,并非简单赠送免费新苗就能实现。因此,后来两个人发生矛盾时,为村民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的郝凤仙得到了村民的“支持”,村民的理由是“你家的第一袋化肥是郝书记买的”“我的轮椅是郝书记买的”。这充分反映出在村里办事,讲情理比讲道理更重要。孙光明与郝凤仙的冲突,本质是科技理性与乡土人情的治理哲学差异。
(二)知识形态的碰撞:科学话语与地方性知识的互构困境
剧中“优质种苗推广受阻”的情节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冲突。村民对孙光明带来的新技术持怀疑态度,并非源于简单的保守,而是基于两种知识体系的根本差异。科学知识以其普适性、可验证性为特征,当孙光明试图通过生长周期、预期产量等量化指标,向村民论证新品种的优越性时,这套建立在实验数据与理论推演基础上的话语,并未得到村民认可。
村民的地方性知识则是嵌入式、经验性的,他们更信赖祖辈传承的农谚、对本地气候的直觉,以及通过长期劳作形成的“体感知识”。剧中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当孙光明满怀信心地向村民展示他带来的种苗时,村民却直接指出这些苗子“又细又小”,依据他们多年的种植经验,这样的种苗根本不可能结出量大质优的苹果。无论孙光明给出的数据多么诱人,在他们眼中都是遥远而陌生的数字,远不如自己亲手摸过的土、亲眼见过的苗来得真实可信。这场推广受阻的本质,并非“先进”与“落后”的简单对立,而是两种认知体系在未能实现有效转译与互构之前的必然困境。
(三)代际价值观的转型:个体实现与家庭期望的张力
李萍萍与父母的冲突线映射了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深刻变迁。父母一代的价值观念形成于物资相对匮乏时期,其职业观强调稳定性、保障性与家庭责任连带。因而,当李萍萍回到家乡,因未来规划而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说:“我供你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回来种地的!你知不知道我跟你妈付出了多少?” 这句简单的台词,承载着传统中国家庭通过子女向上流动实现家族振兴的集体意识。
李萍萍代表的年轻一代,则展现出强烈的个体价值实现取向。她的返乡选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叶落归根”,而是基于个人专业认同与价值创造的主动抉择。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从家庭共同体中逐渐“脱嵌”的趋势,也揭示了代际冲突的本质并非爱与不爱的情感问题,而是关于“何为美好生活”的定义之争。
二、舞台叙事的辩证逻辑:超越二元对立的戏剧智慧
话剧《温暖的味道》的叙事深度在于其避免了简单的价值评判,而是通过精妙的舞台调度、意象系统与角色发展,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辩证空间,展现了现实本身的复杂性。
(一)循环舞台意象的象征体系
剧中核心舞台意象——可旋转的黄土坡,构成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视觉隐喻。其旋转特性不仅提供了灵活的表演支点,更暗示了乡村社会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流动状态。该设计巧妙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静态视角,使空间转换与心理流转同步发生。在孙光明与郝凤仙的多次观念交锋中,舞台的旋转将村委会、苹果园、村民院落等不同时空无缝衔接,使上一秒还是个体之间的私密对话,下一秒就转变为融入村民群体的公共议题讨论。这种动态设计,让旋转的黄土坡成为能“言说”的叙事主体,外化着剧中复杂交织的权力关系和情感张力。
另一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是“苹果”与“北纬37度”从具体的叙事元素向精神隐喻的巧妙转化。这一转化的关键,体现在孙光明与农学研究生萍萍最后那场关于种植奥秘的对话中。孙光明并未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富有哲理地指出:苹果的最佳产区并非日照最强的赤道,恰恰是北纬37度这一黄金地带。他随即借此阐释了更深层的人生体悟,正如苹果的生长需要恰到好处的光照与温差,人与人、人与故土之间,同样需要找到“合适的温度”与恰当的距离——过近可能灼伤,过远则失于疏离。
(二)角色弧光中的价值融合与创造性转化
孙光明的轨迹,展现了从科学理性到包容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当他因考察组未能如期到访,说出“那我倒是希望这件事办不成了”时,恰恰体现了他单纯依赖技术理性的局限。这句话不仅激化了孙光明与村民的矛盾,更暴露了他尚未理解“乡村治理中人情与理性同等重要”的本质。但这次挫折促使孙光明开始自我反思。他并未因推广受阻而退缩,而是在坚守科技兴农理想的同时,开始学习倾听、尝试理解郝凤仙所代表的“人心”哲学。这一转变,不是对科学理想的背弃,而是通过“在地性”智慧的滋养,完成了从生硬的技术员到懂得融合技术与温情的建设者的蜕变,实现了个人认知体系的创造性升华。
郝凤仙的角色弧光,则体现了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作为深谙乡村人情世故的村支书,她最初对孙光明的技术方案持审慎态度,并未直接支持或否认,而是将选择权交给村民。她坚持的“参透人心”,正是对“变革必须根植于地方社会脉络”的深刻认知。但她并非故步自封,引入电商的尝试,证明了她对发展的开放态度。她的转变,在于从最初以人情逻辑质疑技术,逐渐转向探索技术数据背后的真实性,并将成果带给村民们,使其真正被乡土社会所接纳。她的成长,是传统治理智慧主动拥抱现代性,并在对话中寻找到新出路的生动写照。
三、从话剧《温暖的味道》看乡村现代化的精神阵痛与意义再生
话剧《温暖的味道》的戏剧叙事,为理解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超越经济维度的文化视角。其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更在于通过艺术的方式参与现实意义的建构。该剧通过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技术引进或产业升级,更是不同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的碰撞、协商与融合的过程。单纯的技术移植之所以遭遇“水土不服”,在于其忽视了技术嵌入的社会文化语境;而完全依赖传统经验,则可能错失发展机遇。剧中呈现的渐进式、适应性改革路径——在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在维护共同体团结的前提下推动创新——为现实中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参照。最终解决方案的达成,不是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而是在充分对话后形成的“第三条道路”,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温暖的味道》作为一部现实题材话剧,其意义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有效介入了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讨论。它通过将抽象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具身化的戏剧冲突与情感故事,为观众提供了理解乡村转型的认知图式与情感通道。在审美体验中,观众不仅目睹了一场关于苹果种植的争论,更亲身参与了一场关于发展道路、知识价值与代际关系的思考。这种“社会话剧”的实践,展现了话剧艺术在公共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困境的复杂性,激发公众的批判性思考与共情能力,从而在文化层面参与塑造乡村振兴的社会共识。
总之,话剧《温暖的味道》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复杂境遇与精神阵痛。剧中科技、人情与代际的三重冲突,实质是不同理性形式、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在特定历史时刻的相遇与碰撞。该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答案,而是通过辩证的叙事、丰富的舞台意象与深刻的人物塑造,来揭示中国乡村振兴的本质。它并非单纯的技术或经济追赶,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重构与意义再生的过程。这种艺术探索,不仅通过“可旋转的黄土坡”等意象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平衡,更通过孙光明、郝凤仙等角色的成长与转变,具身化演绎不同逻辑从对抗到对话、从隔阂到理解的艰难历程,既丰富了乡村题材戏剧的表现深度,也为理解中国社会在现代性转型中的文化矛盾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美学参照与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