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迈向人民的曲艺表演——观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终评曲艺类抒怀
2025-10-29 16:03:10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迈向人民的曲艺表演——观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终评曲艺类抒怀

文/田金迪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群星闪耀,百花争艳,群星奖曲艺类终评的专场更是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精品力作,让人倍感振奋。作为亲临现场的观众,耳畔萦绕的是字正腔圆的说唱,眼前铺展的是扎根生活的百态图景。从水乡邻里的温情叙事到田间地头的时代新声,从传统韵味的匠心传承到科技赋能的创新表达,每一部作品都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书写着人民的生活与时代的脉搏,也让这场曲艺盛宴成为中国文艺百花齐放的生动注脚。

文艺轻骑兵

曲艺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核心要义在于以灵活、便捷的形式将艺术服务延伸至最广大的群众中,这与曲艺“源自民间、服务民间”的本质高度契合。本届艺术节中,曲艺艺术坚守文艺轻骑兵这一发展路线,充分彰显了曲艺“从小不从大,从少不从多”的优势。优秀的曲艺作品离不开生活的滋养,需要从现实中汲取灵感再回馈给生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本届艺术节的曲艺创作摒弃宏大叙事的空泛,聚焦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在微观叙事中提炼时代精神。谐剧《非诚勿扰》改编自重庆农村妇女杨德碧的孝老爱亲事迹,演员以生动表演,展现主人公带着亡夫前妻父母改嫁的温情故事,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深沉孝心;绍兴莲花落《老屋风波》以江南水乡拆迁为背景,讲述邻里间的矛盾与和解,将“乡愁与发展”的时代命题融入家长里短的日常;西河大鼓《新农人儿》则以“老曲艺唱新事”的方式,用传统曲艺演绎新时代故事。这些作品均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印证了曲艺“源于民间、服务民间”的创作规律。

说新又唱新

曲艺的一大优势还在于说新唱新,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凭借短平快的特点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讲述新鲜的中国故事。可现场采写唱词、编排节目、即兴演出,密切观演互动。河南坠子《赶书会》还原了马街书会的热闹场景,重温了“以曲会友”的文化记忆。舞台上下互动频繁,演员与伴奏间的帮腔,托腔包腔丝丝入扣,表演现场氛围活跃,带给观众的冲击力较强,现场阵阵叫好声自发形成强劲声浪;南音表演唱《福盈刺桐城》则将传承的脉络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中原古乐的遗韵和活泼生动的弦管,生动诠释了南音由“遗产保护”向校园扎根的发展历程。最动人的故事,永远来自生活现场。相声《第十次》围绕基层群文工作者抢排练场的故事展开,用幽默的语言、巧妙的包袱传递生活智慧,尽显曲艺的诙谐特质;评书《烈火浓情》以外卖小哥“龙娃子”为切入点,讲述2022年重庆山火期间,数千摩托车手不畏山高路陡与自身安危,奋战在物资运送第一线的故事,用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激昂的语调,将故事里的情感张力拉满,打动在场每一位观众。

传统曲艺多聚焦历史典故,本届艺术节曲艺创作则更多转向当代社会热点,彰显现实关怀。布依八音《回家》是难得的兼顾现实关照与创意表达的作品,它没有进行刻板的政策宣导或道德说教,而是将宏大背景转化为可感、可知、可笑、可叹的生活喜剧。舞台上,演员手持牛骨胡、葫芦琴、月琴等八种乐器,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自然而然地接纳并认同“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特别是拟人化的表演,以轻松诙谐的演绎和深邃的生态主题赢得观众掌声不断。曲艺已然成为记录时代、反思现实的“艺术镜子”,这些作品充分证明,曲艺既能回望过去,也能直面当下。

为人民而书

曲艺最接地气,最具烟火气息,最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这是其他文学艺术样式难有的独特功能。

曲艺艺谚素有“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之说,精准道出了曲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河南坠子《赶书会》,讲述了全国说唱艺人心中的圣地——地处麦子地的河南马街书会,每年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演员云集马街,说书亮书,现场还有人会来订书,形成了一种民间买卖的场所,传承了近700年。

无论是山东琴书、渔鼓道琴还是河南坠子,曲艺演员们生动再现了马街书会的多元风采与热闹氛围。这些作品以人民的视角、用人民的语言,书写人民的喜怒哀乐,让曲艺成为映照人民生活的真实镜像。曲艺是人民的艺术,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其永恒的生命线。当下的曲艺创作,把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刻画基层的先进典型,展示一线的普通劳动者,把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实践证明,舞台的聚光灯越是聚焦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越能展现出鲜活生动的色彩。

中国曲艺现存并活跃表演的门类多达500余种,是各地极具地域性与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每种曲艺门类又分属不同流派,拥有独特唱腔,东西南北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类曲艺门类精彩纷呈,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大观园。正是由于曲艺广泛的地域性,让曲艺为中国艺术节增添了独特而耀眼的景观。当前,曲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新创作者与新演员的稀缺导致曲艺影响力下滑、演出频次减少,传承问题亟待解决;表演形式切忌盲目追求宏大场面,应坚守文艺轻骑兵的本质,以灵活亲民的方式呈现;部分作品还需在润腔技巧与伴奏配合上精益求精,进一步凸显曲艺的独特韵味。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曲艺虽如“山野间的小花”般小众,却散发着独有的芬芳,真可谓:

中国艺术节的殿堂,

群英荟萃百花齐放,

各领风骚欢聚一堂,

曲艺终评我在现场。

 

精髓传承眼前一亮,

观众看得眼睛放光,哈哈大笑是常常;

帅哥说曲艺是他的精神食粮,

美女说看了曲艺脸上就像画了个妆。

小朋友说曲艺是她生命中的一束光,

南音、评弹我们学得像不像?

老师说二部和声也可以加中央,

公主裙也可以成表演服装。

一边把琵琶弹得手指受伤,

天天练习不得说谎,

心想老师们也经历了酷暑与寒霜,

才有底气坐上场。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曲艺是尖兵、是匕首、是长枪,

短平快,是特长,

田间地头、深入生活才是曲艺人的日常,

文艺轻骑兵无需贪大求洋,

说唱是本,讴歌时代,曲艺可以大放光芒

关键还落在传承人身上。

曲艺虽小众,

但也有独特芳香。

作者:田金迪,博士,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沙坪坝区曲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