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舞狮醒国魂:谈舞剧《醒狮》的艺术融合之道
2025-10-29 14:51:38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舞狮醒国魂:谈舞剧《醒狮》的艺术融合之道

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邹俊星

10月24日,重庆大剧院的舞台被岭南文脉与家国情怀共同点亮。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与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作品,舞剧《醒狮》以三元里抗英的历史史诗为骨,以南粤非遗为魂,在鼓点铿锵与舞姿腾跃间,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部自2018年首演以来便持续掀起观演热潮的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民俗与当代舞剧的壁垒,更在中国舞剧美学演进中,构建起一套独具匠心的艺术融合体系。它以“融”为创作核心,在艺术探索中,既坚守了中国舞蹈的文化根脉,又开拓了民族舞剧的表达边界,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之作。

非遗元素的舞蹈化重构与语汇创新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来有“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舞蹈语汇的建构始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汲取与转化。长期以来,民族舞剧面临着语汇同质化与现代舞化的双重困境,要么陷入哑剧化的浅表叙事,要么依赖西方现代舞的动作范式,丧失了民族舞蹈的本体质感。舞剧《醒狮》的独创性首先在于,它将南狮、南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作原料,完成了从“舞武结合”到“舞武共生”的艺术蜕变,建构起一套独特的民族舞剧语汇体系。

南狮作为流传逾一千五百年的民俗艺术,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的动作形态,本身就蕴含着舞蹈的韵律与武术的刚劲。但舞剧创作绝非简单的动作移植,编导钱鑫、王思思深谙舞蹈艺术的本体规律,将武术的观念技术彻底转化为舞蹈的身体语言,从造型、节奏、气息到连接方式,完成了全面的舞蹈化重构。舞台上,舞者精准呈现出南狮"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的八态神韵,这些形态已脱离单纯的民俗表演,成为服务于戏剧叙事与情感表达的纯粹舞蹈语汇。两位男主演将狮的顿挫气口、刚劲力道熨帖呈现,让人恍惚以为是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绎,实则是舞者千百次演练后,将“狮魂”的武韵化入血脉的艺术结晶。这种“由狮入舞、由武入舞而不丢韵、不失味”的创作实践,比单纯的武术嫁接舞蹈难度倍增,却为民族舞剧语汇开辟了全新疆域。

舞剧对多元化的非遗元素的融合更显匠心。编导将潮汕英歌舞的"英歌棒"与传统棍术结合,在第三幕“狮王争霸”中,舞者铿锵击打、腾跃对峙,既保留了英歌的粗犷豪迈,又融入了棍术的凌厉迅疾,让争霸场面充满视觉张力。同时,南拳的刚劲、竹竿舞的灵动与现代舞的写意表达相互交织,形成兼具民族气质与国际审美的舞台语言。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多元元素并非简单堆砌,而是围绕“醒”的核心主题形成有机整体——一个主题动机在全剧中反复变奏演化,与剧情发展深度缠绕,最终实现了“全部使用民族民间风格语汇进行戏剧叙事和抒情”的创作理想,丝毫不显局促。这种语汇建构不仅突破了传统舞蹈的表现边界,更回应了中国舞蹈思想史中"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证明民族舞剧语汇完全具备表现复杂历史情境与深层情感的能力。

在舞蹈技术的创新运用上,舞剧同样展现出突破性思维。创作者创造性地改良了传统双人舞狮的呈现方式,实现了单人舞狮的艺术效果,既解决了双人舞狮可能出现的视觉局限,又让群狮舞蹈的画面更加丰富立体。男子群狮与女子“群鼓”的交织表演,将狮舞的刚劲与鼓点的激昂完美融合,形成慷慨激昂的视听交响。舞者对身体力量的控制达到极致,南拳的沉实稳健与舞蹈的舒展灵动相得益彰,举手投足间既有武术的筋骨力道,又有舞蹈的韵律美感,这种“刚柔相济”的肢体表达,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舞剧创作中的生动体现。

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统一

中国舞蹈美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追求“得意忘形”的艺术境界,强调通过有限的舞台呈现传递无限的精神意蕴。舞剧《醒狮》深刻践行了这一美学传统,同时积极吸纳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实现了审美意境的当代转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

在叙事方式上,舞剧遵循“以舞叙事、以舞抒情”的本体规律,将中国传统叙事的写意笔法与当代戏剧的叙事逻辑有机结合。作品以1840年前后的广州为背景,聚焦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历史事件,但并未陷入历史细节的繁琐呈现,而是通过阿醒、龙少、凤儿三位核心人物的命运轨迹,串联起个体觉醒与民族抗争的宏大主题。开篇的街坊生活热闹鲜活,岭南“木鱼歌”《叹世歌》以粤语吟唱“虎门硝烟燃热浪,西方铁舰入珠江”,与前台斗狮的炽热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在动静之间暗示了乱世将至的危机,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正是中国美学“虚实结合”原则的当代运用。剧中诸多关键情节皆以写意方式呈现:炮火中的抗争没有写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张力、急促鼓点与灯光变幻,传递出浴血奋战的悲壮;民众觉醒的过程并非通过台词宣讲,而是以凤儿舞动“大头佛”的炽热姿态为引爆点,用舞蹈的感染力唤醒集体斗志。这种叙事选择既保持了舞剧的艺术纯粹性,又让历史精神获得了更具穿透力的表达。

人物塑造上,舞剧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扁平化局限,在刚柔对比中开掘人文品格,彰显出中国舞蹈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凤儿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亮眼,她摆脱了传统舞剧中女性的悲凄被动形象,被赋予悲怆悲壮的英雄性格——既是岭南水乡的温婉女子,又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觉醒者,其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既传递出女性的柔韧,又展现出战士的刚毅。这种性格张力在舞蹈设计中尤为突出:她舞动“大头佛”时的诙谐灵动与炮火中挺身而出的坚定决绝形成鲜明对比,肢体动作从柔美舒展转为刚劲有力,完成了从个体生命到民族精神的升华。阿醒与龙少的角色塑造同样兼具形神:阿醒的舞蹈动作以刚劲为主,腾跃扑击间尽显血气方刚;龙少的舞姿则经历了从骄纵轻佻到沉稳坚毅的转变,通过肢体韵律的变化外化内心觉醒。三位主角的舞蹈语言各有性格区分,却共同指向“醒”的精神内核,这种“形异神同”的塑造方式,正是中国写意美学在人物塑造中的生动体现。

舞台呈现上,舞剧将传统写意美学与现代舞台技术完美融合,营造出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舞美设计摒弃了繁复堆砌,以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置为核心——狮头龙骨的巧妙设计既呼应主题,又为舞蹈提供了灵活的表演空间;灯光运用冷暖交织,和平时期的暖光温柔缱绻,战争来临后的冷光凌厉刺骨,通过光影变化暗示时代变迁与人物心境。多媒体技术的适度运用则让写意意境更具感染力,当舞台上出现“有华人处就有醒狮”的文字时,历史与现实瞬间勾连,让观众在古今共鸣中感受到文化基因的绵延不绝。这些舞台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舞蹈语汇、音乐节奏形成有机整体,共同营造出“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完美诠释了中国舞剧美学“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核心追求。这种创作实践证明,传统写意美学并非过时的艺术范式,而是能够与当代舞台技术、审美需求相结合,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内核。

地域文化与家国精神的深度共鸣

中国舞蹈始终贯穿着“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舞蹈不仅是审美愉悦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的重要媒介。舞剧《醒狮》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将岭南地域文化与家国精神深度融合,在舞台艺术中完成了文化记忆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唤醒,回应了舞蹈思想史中“以舞明志、以舞铸魂”的永恒命题。

舞剧对岭南地域文化的呈现细腻而深刻,将南粤非遗元素转化为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艺术表达。除了南狮、南拳等核心元素外,剧中还融入了木鱼说唱、英歌舞、竹竿舞等多种岭南民间艺术形式,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木鱼歌《叹世歌》的粤语吟唱,不仅为剧情注入了深沉的文化厚度,更让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扑面而来;“饮茶叩指舞”、“板凳舞”等原创舞段,从岭南日常生活场景中汲取灵感,将生活化的动作转化为富有艺术美感的舞蹈语汇,既接地气又具格调。这些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后,成为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让观众在感受地域风情的同时,读懂岭南文化中坚韧不屈、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

更为难得的是,舞剧将地域文化的表达升华为家国精神的诠释,实现了从“地域叙事”到“民族叙事”的升华。“醒狮”之名本身就蕴含着“觉醒”的文化寓意,舞剧将这一寓意从民俗层面提升至民族精神层面,完成了符号意义的升华。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并非本土物种,却被赋予驱邪避凶、吉祥瑞兆的文化内涵,醒狮更是成为勇敢、正义、团结的精神象征。舞剧抓住“醒”的核心意象,将个体的觉醒、群体的觉醒与民族的觉醒层层递进呈现:龙少从家族恩怨中的沉迷到民族大义前的醒悟,是个体的觉醒;街坊邻里从各自为战到并肩抗敌,是群体的觉醒;三元里人民以血肉之躯对抗外敌入侵,是民族的觉醒。这种觉醒不仅是历史情境中的精神转变,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精神品格。

剧中“武”的表达也超越了单纯的动作展示,回归“止戈为武”的文化本源——阿醒与龙少摒弃前嫌、并肩奋战的舞段,以肢体语言诠释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民族智慧,也揭示了醒狮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文化根基。这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让舞剧超越了一般地域题材作品的范畴,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唤醒文化自信的精神载体。正如演出中“零零后蹲点抢票”的现象所显示的,这部植根地域文化的作品成功跨越了地域与代际鸿沟,让全国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家国精神的深度共鸣。

结语

从中国舞剧的发展脉络来看,《醒狮》的艺术融合之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回应了当代舞蹈“回归传统、彰显文化”的发展趋势,打破了传统与现代、地域与民族、民俗与艺术的壁垒,为民族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作品所展现的“兼容并蓄”的融合智慧,“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以舞铸魂”的精神追求,不仅契合了中国舞蹈发展的核心要义,更顺应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

2025年重庆大剧院的这场演出,让《醒狮》的艺术魅力再次绽放。当最后一个鼓点落下,醒狮腾跃的身影定格在舞台中央,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这部作品用艺术融合的智慧,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也彰显了中国舞剧的独特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