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二十届群星奖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群星闪耀时,舞在山城
文/胡炳睿
金秋十月,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类作品终评第二场的演出在山城上演。由不同地区、民族的人民群众,所创作的13部作品,深度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生动诠释,谱写出一幅独属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谱。从勤劳智慧的酒曲姑娘到以布为伴的侗族女人,从三峡儿女“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到身体诉说两岸血脉相连,从红岩英雄的家国大义到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这些作品无不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时代、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最真挚的解读与回答。其中,以《永生》《峡江边的微光》《画里乡田》《共潮生》这四部作品为代表,从历史的最深处拨开,环环相扣,最终汇成一曲关于牺牲、奉献、幸福与团圆的时代交响。
《永生》:以街舞重述历史,以潮流刻画红岩精神
作品《永生》,以重庆解放战争时期,红岩革命故事为蓝本,结合街舞的身体动律与当代舞的叙事手法,以青春的角度重述了那一段不畏牺牲、英勇赴死的历史。其中,主创团队把街舞与历史革命故事相结合,一方面从舞蹈创作层面上说是一种形式的创新,而另一方面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上说,将这样一个潮流的、现代的舞蹈种类与那沉重的、痛苦的革命历史相嫁接,迎合了中国当代更年轻一代人的喜好,用他们更加熟悉的、感兴趣的形式做到了一定程度的红色精神的传递。与此同时,为我们人民大众提供了更新一层的,对红岩革命精神的解读——街舞的节奏感、力量感与对抗性,与革命历史的澎湃、牺牲与不屈形成了跨时空的“通感”,当年的革命英雄们何尝不是正值青春年华,何尝不是熊熊生命力与热血的象征。它为当代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一次在舞蹈形式创作上的伟大尝试,同时,它不仅用街舞的青春与热血歌颂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在红岩精神的影响下,重庆人民不屈不挠、蓬勃向上的地域性格特征。
《峡江边的微光》:以调度流转空间与岁月,以留白实现情感共振
作品《峡江边的微光》以宜昌三峡坝区群众自愿离开家乡,支持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歌颂了峡江儿女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与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这部作品以现代舞为舞蹈语汇,以呼吸为原动力,通过身体的收缩起伏表现江水滚滚向前,再加之戏剧化的舞蹈动作,以“光”为线索,完成了对峡江儿女从江边的那盏灯到心理那盏灯的意象塑造。其中,主创以圆形流动的调度轨迹,表达空间的变化与岁月的流转,这也完成了一次舞台意象化的逻辑叙事,在调度当中完成演员情感的转变,也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峡江儿女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付出与牺牲。另外,作品中段的那处音乐留白尤为震撼,音乐戛然而止,演员们的呼吸声、脚步声、与地板碰撞的声音被无限放大,在那一刻完成了一场与观众的同频共振,同时也更深切地表现出峡江儿女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这是一次身体在场具身性的最有力诠释。主创通过塑造峡江儿女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三峡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并尝试从侧面反映出在国家建设越来越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的今天,都是通过奉献与奋斗创造出来的宏大主题。
《画里乡田》:以色彩强化视觉呈现,以题材创新非遗传承
作品以六盘水地区水城农民画与小花苗芦笙舞为创作题材,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舞蹈语言,描绘出一幅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画卷。整部作品最核心的亮点在于:一、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与尝试增添视觉呈现效果;二、题材新颖,双时空叙事巧妙将非遗芦笙舞蕴含其中,达到非遗舞蹈的创造性转化。第一,在色彩的运用上,舞者选用更加鲜艳与明亮颜色的贵州民族服饰,当群像画中农民以七彩的服装颜色呈现在观众眼前时,达到了视觉化的冲击效果,同时呼应了画家笔下的农民画的色彩,也映射出乡村居民在乡村振兴的影响下,生活幸福多姿多彩。第二,其题材新颖,采用双时空叙事。画家作为第一重空间,是真实空间的刻画。而画中的农民劳作画面,则是第二重空间的塑造,这一空间也是对农民劳作生活的群像塑造。以小花苗芦笙舞为基本动律,是一种民族地域符号的呈现,眼随身到,身随步摆那极具特色的身体动律,配之于节奏轻快、富有趣味性的现代音乐与当代叙事,实现了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的多维融合与创新。非遗舞蹈的当代转化,其本质并非割裂传统,而是通过激活传统与时代的对话,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从而实现内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共潮生》:以身体谱写叙事文本,以形象表达民族期盼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映照着唐代诗人张若虚思乡之心如潮水奔涌,而由海南省琼海嘉积中学出品的舞蹈《共潮生》则是以其诗句为灵感,通过纯粹的身体叙事,塑造海洋的形象,表达出海峡两岸隔海相望,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其核心主要围绕两点,第一,以身体为叙事主体,用动作出发构架作品文本,实现舞蹈本体的叙事表达;第二,以海洋为核心,塑造群舞海洋形象,凸显全民族人民对祖国统一的共同期盼。以极致的身体表达谱写叙事文本。作品当中没有多余的动作,而是通过舞者身体的腾跃、翻转、踢腿、滚地……来讲述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宏大主题。在队形的变化与调度中,舞者用身体划分叙事空间,横排表现海峡两岸隔海相望,以圆圈表现两岸同心。形象地塑造深切地表达出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迫切期望。整部作品以舞蹈为笔,以海洋为墨,绘就了一幅饱含家国情怀的壮烈画卷,这是一场极致身体表达的审美盛宴,也是身体叙事最直观的呈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群众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也是“群星奖”设立的初衷。在这一届群星奖的舞蹈类终评表演中,体现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审美水准与精神范式,作品中不仅有社会日常生活的冷暖趣事,如《冷暖人心》《弦歌晚乐》《左邻右舍》,也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当代呈现,如《一布一生》《舅舅的白马》,还有红色精神的永驻与延续,如《永生》《永远的嗅枪队》……各色各样的作品,展现出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也是我们新时代致力于群众文艺创作,提高全社会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实践。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