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凌泽欣 欣园诗话 2025第4期(总第4期)关于诗句的“引用”及其相关话题
2025-10-27 16:12:45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凌泽欣

诗有“集引”二法,皆为诗之写作技法之一。“集”,集句也,是指摘抄他人原创诗的句子某句来组合成反映集句者自己主题的诗,称为“集句诗”。集句诗的每句诗后都应标明集自何人的何首诗和哪个句子,每首诗的题目都应标明“集句”二字。集句诗古已有之,今亦偶见。由于“集句诗”还不是诗家原创作品,一般情况,不编入个人诗集。吾孤陋寡闻,亦不见前朝选家编辑“集句”专卷。“集句”诗可以为之,“引句诗”则更可以为之。引句,是指摘引他人原创诗的句子某句来用于自己的诗作之中。在诗词创作中,将他人的诗句引用或化用于自己的诗词中乃为一种诗法。古已有之,今亦可有之,这与剽窃有根本的区别。“引用”或“化用”他人的诗句不仅不是剽窃,而是诗有“出处”也。古人作诗,最讲究诗有出处,且视为一种风雅。我们作诗,引用或化用得当,则为锦上添花。

有的人写诗不仅以“引用”为可,甚至凡作诗必须要化用或引用前人写出的字词为佳,如果无前人用过的字词,甚至弃题不作,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古人有重阳登高习俗,登高又有吃糕的习俗,取“糕”“高”二字之谐音,有步步登高的意思。刘禹锡在某一个重阳节作“九日诗”时,意欲用“糕”字入诗,忽意识到“糕”字在经书上没有用过,竟然不用这“糕”字做诗了。后来,宋祁以《九日食糕》诗讽刺刘禹锡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此见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有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袁枚说:“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

自古以来,名人名诗名句被名诗人引用入诗之例举不胜举。诗词曲中的引句不必标明出处。 前人引用他人句子一般不超过两句,亦偶见超过两句的引用,但以引用一句为常。 举例说明:

(一)元朝曲人钟嗣成《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叙别》“鸾笺欲寄雁惊寒,坐处忧愁行处懒,别时容易见时难。”其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引自李煜《浪淘沙》词。

(二)元朝曲人张养浩《殿前欢•对菊自叹》“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其中的“人比黄花瘦”引自李清照《醉花阴》词。

(三)元朝曲人赵显宏《刮地风•别思》“春日凝妆上翠楼,满目离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蹙损眉头,园林春到物华依旧,并枕双歌,几时能够?”其中的“春日凝妆上翠楼”和“悔教夫婿觅封侯”皆引自王昌龄《闺怨》诗。

(四)唐李贺的《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的下句被毛泽东《浣溪沙》化用引之为“一唱雄鸡天下白”。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另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亦为毛主席引用,且非伟人一人独引。有人统计这一名句被引用达二十六次之上。

兹举毛主席等历代著名大诗人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名句之例诗如下:

(一)当代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宋万俟咏《忆秦娥·别情》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三)宋孙洙《河满子·秋怨》怅望浮生急景,凄凉宝瑟余音。楚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四)宋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五)宋贺铸《小梅花·行路难》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贺铸是宋词名家,他在这一首词里就引用了李贺两句诗,但却没有抄袭之味,反见得体之意,亦从未受人诟病。

(六)金末元初段成己《木兰花》人生行乐须闻早。休惜一尊花下倒。无情岁月不相饶,转首吴霜纷莫扫。佳时苦恨欢悰少。镜里衰颜难再好。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

(七)金元好问《蝶恋花·春到桃源人不到》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著意酬春还草草。东风一夜花如扫。过眼风花人自恼。已挫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八)张弘范《双调·寿阳曲·酒可红双颊》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红颜褪,绿鬓凋,酒席上渐疏了欢笑。风流近来都忘了,谁信道也曾年少?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九)明孙蕡《朝云集句(十首)》零落残云倍黯然,一身憔悴对花眠。南园绿草飞蝴蝶,落日空山怨杜鹃。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声肠断非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

此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一句子是宋石曼卿(石延年)的句子,也是他对之以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子。石曼卿是在李贺死后178年生人,李并不知道石与对之联。孙蕡此诗引用了石曼卿一联,又引用了李贺与宋石曼卿各一句。有人问,石曼卿可以这样对联吗?吾答之曰:当然可以!又有人问,孙蕡可以这样引、这样集、这样写吗?吾仍答之曰:当然是可以的!自古以来,不是早就有集句一族了吗?孙蕡此诗其实也就是一首集句诗。各句、各联皆是他人诗句。这不,您看他的诗题中不是已经标示有“集句”二字了。当然,我个人认为集句诗对于诗之初学者了解、熟悉、掌握诗法艺术甚为有益,但对于已经步入创作常轨的诗人则万不可沉乐于“集句诗”的游戏之中。

(十)明代黎瑜娘《闺情集古(其二)》残妆满眼泪栏干,睹物伤情死一般。三径冷香迷晓月,十分消瘦怯春寒。黄花冷落不成艳,青鸟殷勤为探看。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怜孤负月团圞。这也是一首集句诗,亦全是抄用别人的作品,但是,它却无可厚非、既合规又合法。

(十一)清末民初沈曾植《金缕曲·为藏山题画》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展画里、仙关云磬。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铭鹤罢,倚松暝。洞庭叶下灵均醒。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溯明月、中秋人定。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常娥老,维摩病。

(十二)清末民初程颂万《玉楼春(其十)》

花开未老人年少。顷刻光阴都过了。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将红粉争花好。春色只宜长恨少。寻思还有旧家心,老去风情应不到。

(十三)近现代施蛰存《题沈本千西湖长春图卷》四十春秋一弹指,沈郎舌在亡其齿。少年骏足逸黄尘,于今伏枥壮心已。南湖菱好不归休,来傍西泠寄妻子。闭门却扫参画禅,五日一山十日水。花港柳堤供粉本,解衣旁薄有馀技。我闻湖上旧风光,转烛飘蓬几迁徙。半闲堂久成陈迹,钱王祀绝黄妃圯。楼外楼无宋嫂鱼,苏小秋娘失蒿里。昭庆招贤梵宇空,鄂王坟杳桧禼起。惟有湖山万古存,革故维新常旖旎。损益兴衰无爱嗔,眉眼盈盈阅朝市。君今写得盈盈貌,欲与湖山同寿纪。从今不老即年轻,正须妙达南华旨。天若有情天亦老,长春请用无情始。

我一再强调,集句诗所有的句子都是抄用他人诗句而成,集句诗既可以存在,引句诗则更可以存在。难怪前人把用典、化典、借意、化意、引用、化用等视为吟哦之雅。“集、引”乃诗技之法,非抄袭更非剽窃。当下,已经有网用“神器”可以测出“抄袭”之诗,这太好了!“抄袭”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听说还有人发明了可以测出某人某诗某意照某人某诗某意得来的“神器”,这就大不对头了。尔不懂诗为何物也、不解风雅也,诗有别趣也。当前诗坛上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竟有人将前人早已弃之如敝屣的糟粕作为诗法经验来传授,以致将初习诗者引入误区。于是,我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几个字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传承的是前人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何为“优秀”?何为“糟粕”?这就需要一双慧眼!这一双慧眼则需要我们以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博学广识,追求优秀。

(作者简介:凌泽欣,字欣慰,号钓鱼台主人,巴渝人氏。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主任。《中华辞赋》编委,《诗词百家》《云帆诗友》《诗刊》前子曰社顾问,中国凌门诗社名誉社长,重庆市诗词学会第四届、五届会长。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中华对联入门简明讲义》《凌泽欣诗词三百首》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