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盐”说明通——大巴山深处,清代徽派古宅述说百年气韵
2025-09-12 16:00:3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郭凡 赵亮 陈友兰

在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南麓,有一座因“盐”而兴、因“盐”而盛的边陲小镇,其名源于境内两口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盐井“明井”“通井”,故称“明通”。

徐家大院 11。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境内徐植林庄园、徐家大院、危家院落皆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古院落,隐匿于龙泉村万家坪的徐家大院,经数百年风霜雨雪、日月更迭,至今保存完好。

与当地常见垛木房、土木房、石垒房等传统老宅建筑形式有别,该院落采用徽派建筑风格,以青瓦黛墙、封火垛子、砖石木雕为主基调,与秦巴山区穿架斗拱木房结合,将徽派建筑的对称美学与山区木房的实用特性巧妙融合,在巴山蜀水间勾勒出一抹独树一帜的建筑韵味。黛瓦沿坡舒展,榫卯错落支撑,既抗得住山区风雨,又藏得住江南意趣。在百年时光流转的浸染中,宛如一幅静谧祥和的江南墨卷,安然矗立,默默述说百年气韵与家族兴衰。

徐家大院 8。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顾名思义,为徐氏家族宅院。徐氏祖籍系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三十九都(小地名牛伏冲徐家坳)。乾隆年间,徐氏先人徐华清由湖南迁居贵州婺州,后迁梁平,后复迁四川太邑八保一甲,即今城口县明通镇万家坪,定居数十载。凭借勤劳持家,逐渐家道中兴,遂于乾隆五十八年新建万家坪老宅院。其后,曾孙徐陞禄于嘉庆五年(1800年),从云阳请来手艺精湛的蔡木匠,在老宅院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扩建。为还原徽派建筑的古韵,房屋建造前,徐陞禄曾亲赴华阴、徽州等地考察,并全程参与建造。历时三年,宅院终告落成,当时占地605平方米,规模远大于现存格局。

宅内设3处大天井、若干小天井以及27间大小厢房,整体呈四合院布局。以大天井为轴,四周高墙环伺,墙垣高逾十米、纵深延展,谓之“封火墙”,俗称“马头墙”。数座马头墙整齐排列,以三阶、四阶错落层叠,翘首长空,既酷似“马头”,又形似“羚羊”;相较于江南常见的院墙,其翘角更修长、更尖、更多变。

徐家大院 10。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青石为基,黛瓦覆顶,篆刀作笔、石板为纸,雕琢出数百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纹饰——祥云莲花雍容绽放、飞禽走兽振翅欲飞、花草虫鱼点缀其间,意态灵动,栩栩如生。既作观赏之用,亦有防火之能,并兼防风之效,曾在嘉庆十五年一场大火中阻隔火势蔓延,使宅院免于全部焚毁。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既为族人留下绵长念想,也为历史留存考据之实。

墙垣立柱皆为整石打造,每条约两三米,回廊及院坝亦铺厚重整石条,横平竖直,尽显精湛工艺与执着匠心。于那车马不便的年代,要将重达数吨的石条运入悬崖密布的万家坪,在深山老林中建成全县首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恢宏的徽派大院,其艰难程度令人叹服。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越过低矮的桑木门槛,推开镌刻缠枝莲纹的木门,即入正屋,前庭景致映入眼帘,一方敞亮开阔的大天井尤为醒目。目之所及,斑驳绿荫与皎洁蓝天相映成趣,动人心弦。大小天井各自映衬出一幅写实油画,卷幔幅幅相依,图式张张美妙,如同院落的“眼睛”,将天光云影、四季景致尽收其中,闲庭信步,可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端坐中堂,可听风赏雨,细数流连。

晨光倾泻,经天井“二次折光”,洒落青石地板,柔和温润,抬眼可见流云漫过,渐觉天地澄澈,凝成“光影映宅”之景,融月色清浅,皆可凭天井印阶,既契合“堂前明亮运恒昌”的传统祈愿,又蕴含古人“因地制宜”的营造巧思。雨打脊兽,沿屋檐瓦当滚落,掠过雕花窗格,斑驳陆离,淌入水枧汩汩作响,而后汇入天井,形成“四水归堂”之势,纵雨势滂沱,终不越天井分毫,既暗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向往,又藏着先人“聚气纳财”的生活智慧。

徐家大院 6。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堂屋正对大天井,旧时为家族祭祀祠堂,后壁居中悬挂堂画,肃穆庄重;两侧中柱楹联相对,墨香犹存;堂上横梁匾额高悬,笔力遒劲。牌匾木质为底,鎏金题字,书“孝友传家”四字,落款:“清同治二年蜀四川川北镇城口营都阃府川中云骑校尉李为赠”,与徐陞禄为父守孝三年的传闻相互印证。这不仅是一族世代精神之凝聚,更可谓徐氏家规族法之象征,默默沉淀着数百年的岁月流香,仿佛细细低语着一段段关乎忠、孝、节、义的家族往事,随袅袅香火,融入院落每寸肌理。

徐家大院 5。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以堂屋为轴,数十间厢房呈对称之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间间相通又各自独立。每间厢房墙壁上都镶嵌着形制各异的木雕隔窗:圆镜如一轮皎月,掩映室内一书一案;扇面若一把绢扇,摇曳窗边一花一木;古钱犹一枚铜印,沉淀岁月一纹一迹。这些木雕隔窗不仅兼具采光、通风、防尘、保温之效,更似一件件精美艺术品,婉转分割室内外空间,形成远近相通、虚实相生的雅致意境。

曾经,这里族亲往来,热闹非凡;如今,山民尽数搬迁,繁华渐褪,但徐家大院仍如一部承载地方历史、农耕文化、民居建筑、基层治理与家族记忆的立体史书,守护着过往辉煌,也连接着未来发展。

徐家大院 2。 徐高祥 摄
徐家大院。 徐高祥 摄

历史已然定格,风韵仍在延续。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增强,徐家大院得到有效保护,并将持续修缮。它不再是单一的居住空间,不只是家族的时光印记,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角色——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作为展示明通传统文化、开展乡土教育、促进乡村旅游的重要窗口,在岁月流转中,它将继续绽放属于明通的独特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