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春韵映诗行 桃李芳华咏新章 2025青春诗会举行
2025-04-26 19:08:17 来源:重庆文艺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黄静)4月26日上午,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师生相聚于北碚缙云山下,展开一场以诗为桥的文化传承盛宴——2025青春诗会。活动由西南大学张秋丽与侯宗平两位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以“诗是什么”为引,以徐志摩《想飞》中“制造翅膀”的比喻,阐释诗歌作为“想象载体”的内涵。“诗是树梢的鸟鸣,赞颂着绿芽的生长;是清晨的露珠,诉说着夏夜的清凉”,她以诗意的哲思,将诗歌升华为承载生命重量的精神图腾。面对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她呼吁青年在算法与代码的洪流中,“永远保留凝望露珠的清晨”,在慢节奏中体悟生命的悸动,追寻灵魂觉醒的密钥。“诗歌始终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故乡。当AI能够复刻诗句的韵律时,诗歌的真谛仍在于那颗具有人性的诗心。”

活动现场,四川外国语大学吴樾,西南大学李应杰、郭艺帆三位老师率先以《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点燃诗会热情。他们以明快的语调展开一幅春意盎然、万物萌发的壮阔图景。重庆大学徐杉老师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以温柔的声线勾勒出“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春日浪漫。西南大学秦红雨、毛春、黄建华、杨季钢四位老师联袂呈现的《老师对我说》,以极具创意的方式将学术思考化作诗的韵律,彰显教育传承的力量。研究生刘又静、何艳、王硕、张静康、丛宇阔、何雨轩、潘昱竹则以《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等诗句,铺陈千年前的诗意画卷,表达出对自然的哲思与共情。研究生吴寒、卫天海、吴佩霖、李晨雨、马曼琳演绎的《致亲爱的老师》,以真挚情感勾勒出教育的温度。教师“如春天的微风,拂过心间便生万点新绿”。博士生王鹏辉与研究生付丽峰演绎的原创朗诵《春天的诗行》,以“春芽”“夏炽”“秋实”“冬藏”四个篇章,将教育者的坚守与热望凝练成一篇诗意的故事。袁腾宇表演的京剧《锁麟囊》选段,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特质在春日诗会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西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秦红雨以“教师·书籍·春天”为关键词,串联起本场诗会“三重传承”的重要意义。他谈道:“教师是春日里的播散者,将文明的基因植入求知者的心田;书籍是时光的种子库,存放着人类璀璨的思想火种;而春天带给我们破土而出的勇气,亦是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

活动尾声,张秋丽带领在场师生齐诵《读书人是幸福人》,将诗会推向共振的高潮:“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西南大学周安平教授在总结中以“诗会·阅读·共享”为关键词,勾勒出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他指出,“诗会是‘以诗相会、以诗会友’的精神驿站,既是中国千年文脉的流动载体,亦是当代青年叩击文化根脉的仪式场域。”谈及“阅读”,周安平以四月“中国阅读月”“世界读书日”为引,将书籍喻为“驶向精神深海的方舟”,他呼吁让阅读突破校园围墙,让传统文化的雅韵浸润田间地头,让经典书籍的哲思点亮市井烟火,使文字为舟楫,载着每个求索者驶向“认识你自己”的精神彼岸。最后,他寄语师生,以诗会为薪柴,以阅读为火种,以共享为火炬,共同照亮这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承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