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王景行)重庆,这座被大山大水环抱的城市,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大山大水究竟如何造就重庆?地理的力量又是如何塑造这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和文化底蕴的呢?

4月23日下午,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的“渝中讲坛・渝州讲席”第43期活动在渝州书房举行。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地理文化所所长张海鹏以《重庆的地理文化》为主题,通过“空间叙事”与“文化解码”的双重视角,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深入剖析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自然肌理与文化基因。

讲座伊始,张海鹏从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切入,结合地质演化史,揭示了“平行岭谷”地貌的成因。他介绍,重庆的地貌形成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大构造运动的推挤与重塑,最终造就了川东平行岭谷的奇观。这些相互平行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交织,不仅塑造了重庆“山城”的空间骨架,更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网络与聚落分布。张海鹏以地图为媒介,展示了中梁山、缙云山等山脉如何框定城市边界,而长江、嘉陵江的穿行又如何在峡谷间孕育出重庆母城的雏形。
在“自然资源”篇章中,张海鹏以“水”为线索,串联起重庆的峡谷、暗河与温泉。他列举了沥鼻峡、温塘峡等长江支流峡谷的分布,并解读了岩溶槽谷地貌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此外,他特别提到重庆“向斜成山”的特殊构造——母城渝中半岛正是坐落在向斜山体之上,这种“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格局,造就了重庆层叠错落的城市肌理与“名城危踞层岩上”的壮美意境。

从巴郡古城的渔盐经济到明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张海鹏以地理为轴,梳理了重庆的历史脉络。他指出,地理屏障既保护了巴渝文化的独特性,也催生了“忠勇尚武”的地域精神。抗战时期“愈炸愈强”的英雄气概,以及火锅文化的兴起,均与重庆依山傍水、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火锅不仅是饮食,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符号。”张海鹏表示。
讲座尾声,张海鹏总结道:“读懂重庆,需从山水起笔,在历史中落墨。这座城的每一道褶皱,都藏着自然的馈赠与先民的智慧。”
本次活动吸引了近百名市民参与。听众王女士表示:“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原来脚下的土地竟承载着如此宏大的地球故事。”
据悉,“渝州讲席”将持续推出系列文化活动,以多元视角解读重庆的人文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