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重庆言子是如何凝练的?”“如何做到医学与文学同进位?”……4月21日,重庆市政府文史馆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联合开展“墨香传雅韵·文史润芳华——重庆市政府文史馆馆员进女职启智行”文化活动,市政府文史馆馆员王志刚、吴文、谭明为重庆女职中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充满哲学又幽默风趣的知识讲座。专家们以渊博的学识、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大家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探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府文史馆党组书记赖顺材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民族认同的核心基石,蕴含着推动民族从历史迈向未来的深厚文化力量。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巴渝文化的传承地,始终将全民阅读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希望广大青少年以书铸魂,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以书明志,做技能报国的践行者;以书润心,做文明新风的引领者。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在首场知识讲座中,市政府文史馆馆员、一级文学创作、重庆十佳读书人谭明向在场的学生们抛出问题,见同学们呢喃细语,左右讨论,便继续说道:“是汉字”。
谭明说:“汉字中,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所以,今天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探讨《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与智慧》。”
在讲座现场,谭明指出“比”“从”“北(背)”“化”构成了中国内在的哲学体系。
为何这么说?
谭明进一步解释道,例如“比”字,形如两人紧靠,有“比较”之意,在哲学中就是认识的起点;“从”字,一个人在前,另一个人紧随其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这是认识的发展;“北(背)”字,二人相背,表示“背弃”的意思,这是认识的深化;“化”字,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表示“变化”的意思,这是认识的飞跃。
普普通通的“人”字,四种组合,如此充分地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辩证思维,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没有文字,就没有文献;没有文献,就没有经典。”谭明认为,只有对汉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经典才有更准确、更真实、更深刻的解读。
谭明勉励现场的每一位学子,应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工匠精神、诚信理念、家国情怀),并将其融入专业实践中,通过技能学习实现文化活态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

重庆“言子儿”是方言文化的灵魂
今年央视元宵晚会,吴文用他那幽默风趣的重庆言子,将重庆的山城特色、美食文化以及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描绘得淋漓尽致,用20秒的时间让屏幕前的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重庆言子儿艺术赏析》讲座开始前,市政府文史馆馆员、一级演员、巴蜀十大笑星吴文首先向学生们分享了今年登台央视元宵晚会的台前幕后,并说道:“这20秒是我从艺这么多年来创作最艰难的一次,通过这个舞台让重庆言子展现给全国的观众,这是好事儿。”
吴文说,“重庆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巴文化是重庆的主要文脉,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重庆方言文化,而重庆‘言子儿’则是重庆方言文化的灵魂。”
什么是重庆“言子儿”?是怎么凝练出来的?又有何特色?
吴文在讲座中为师生们细致地讲道,所谓言子儿,就是我们重庆人在日常接触和交流过程之中,洗练出来的方言、俚语、俏皮话,谚语、俗语、口头禅以及歇后语、半截话等语言,所进行的本土化、通俗化、艺术化、婉转而有趣的表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爬坡上坎、穿街走巷的重庆人,在性格上、语言上都很直接、干脆、简单、撇脱,由此形成了地域文化浓郁的言子儿语言特色。”吴文说。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雄起”“洗白”“宝气”“白滋八滋”“瞌睡迷稀”“扯噗鼾”“扯把子”等词语。所有这些,统统是日常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就是言子儿。
吴文讲道,这些言子儿就像常说的成语一样,仅仅是一个词语或一句、半句话,不能称为艺术,只有把这些言子儿用艺术的手段加以演绎、表演,让故事生动有乐趣,这种艺术化的演绎,就称之为言子儿艺术。
不得不说,整场讲座期间,吴文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表演的方式为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言子儿”的艺术内涵,让在场师生对这种深根于重庆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

在文学与医学之间交替休息
“在文学界我是王志刚,在医学界我是王志刚。”市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志刚结合自身多年的文学创作经历,向学生们分享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感悟。尽管今年已经80岁,但谈起文学和医学,他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王志刚看来,从事医学工作和进行文学创作,其思维特征、操作方式和心理调节无疑有很大的区别。医学是治病救人的科学,必须严谨、求实,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文学是艺术创作,要展开想象的空间、放飞心灵的翅膀,虚构出合乎艺术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在大家的印象中,医生是一个非常繁忙的职业,特别是像王志刚这样的医学界专家更是难能有闲暇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王志刚分享道,医学是我的本职,在临床行医,为医学生上课;我爱好文学,多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这两者间有矛盾也没有矛盾。医疗、教学、科研的诸多事情是不能懈怠的,就是写作的兴头来了,也得把文学创作放一放。不过,这正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修整期。“我的文学创作是利用业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和教学假,这是自己最为舒心、快乐的时候。文学创作与医学工作可以互补,是我个人在精神上和体能上的一种妙不可言的交替休息。”
医学是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一直追求取得更多的成果;文学是他的兴趣爱好,有时间就写,写自己想写的,能写的,能够写得更好的文学作品。
“我之所以立足在神圣的医学殿堂而又贪心地闯入灿烂的文学殿堂,则是禁不住这流水和波澜的推涌与激励。”王志刚如是说。
王志刚鼓励现场的每一位学生们要勇于追求梦想,坚持自我表达,通过文学创作来记录生活、传递情感、启迪思想。“所有的付出、成功、挫折都是人生的财富,是累积是沉淀,会默默地为你铺路,成就更为优秀的你。”

讲座结束后,市政府文史馆馆员将自己所著的《向死而生》《心泉》《十八梯》《雄起——吴文作品选》《曦言夕语——吴文诗集》《我的巴国魂——吴文作品集》《光芒与蝶》《梦幻与钟声》等部分书籍,共8套25本签名后赠送给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为学校的图书馆增添了宝贵文化资源,学校也为馆员们颁发了收藏证书。
市政府文史馆党组成员、副馆长袁波,江北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廖黎明以及江北区委统战部、区教委相关领导,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全体师生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