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史档案“开口” 唱响百年学府“青春之歌” 西南大学多份珍贵历史档案首次公开
2025-04-19 12:47:55 来源:重庆文艺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通讯员 关耳)“你知道1919年5月,是重庆哪所学校牵头发起响应‘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吗?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哪块残碑,和西南大学有什么关系?那些脱落的字迹究竟是什么?……”4月18日,西南大学办学119年纪念日。当晚,该校以“青春之歌”为题,举办校史之夜(第五季)专题文艺晚会,讲解员们如数家珍,讲述一张张档案、老照片背后的青春往事,一场特别的生日晚会,让全校师生享受一道校史文化的精神大餐。

这份老报纸,见证106年前重庆地区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5月24日,由川东师范学校牵头发起,重庆联中、巴县中学等校学生组成的川东学生救国团正式成立,并发表《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通电全国……”舞台上,大学生手拿一份“老报纸”,在重庆的“通远门”前,激情选读一份宣言书。这份宣言书发表在1919年6月10日的《国民公报》和《川东学生联合会周刊》,原件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晚会编剧、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川东学生救国团成立后,1919年6月3日,川东师范学校发起在渝20余所学校同时罢课,当天上午1500余名学生聚集在通远门附近的打枪坝,高举写着“还我青岛”“惩办国贼”“速息内争”“劝用国货”“誓雪国耻”等标语的小旗开始游行。学生们高呼爱国口号,沿途散发爱国传单,游行持续了8个小时,整座山城群情激奋。本次晚会以情景剧方式再现了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六位红岩英烈来自西南大学前身学校

与江姐等30人于1949年11 月14 日殉难于重庆电台岚垭的张泽浩,小说《红岩》中成岗的原型、于1949年10月28日与王朴烈士一起被反动派枪杀于大坪刑场的成善谋,小说《红岩》中“渝中之花”母亲原型之一的黎洁霜,一家四口同时在“1127”大屠杀中殉难……

郑劲松介绍,近年来,西南大学校史馆深挖校史红色资源,已查考出了牺牲在各个革命时期和倒在抗震救灾、扶贫攻坚一线的英雄烈士校友40名,其中6人牺牲在渣滓洞,他们分别来自西南大学前身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这次晚会以档案展示方式,首次公开向师生们集中讲述6位校史上的红岩英烈事迹。合川籍烈士易仲康,当年还是大一新生,在1947年的“六一”大搜捕中被捕,坚决不向特务们写悔过书,而被长期关押。他从“狱中挺进报”上听到解放军三大战役胜利消息,写下了七绝诗《入狱偶成》,引来狱中难友们纷纷和诗,是著名的“狱中诗社”的重要成员。

“革命成功终有日,满天晴雪映梅花。”舞台上,学生们激情朗诵了易仲康的这首七绝以及狱友杨虞裳的和诗,不少观众流下感动的泪水。

珍贵校史资料发布 烈士于再家书首次公开

Cropped by 华龙芯 2025-04-19 13:45:17
文化宫的残碑(资料图片)

西南大学最早办学始于1906年的川东师范学堂,后更名为川东师范学校,其地址在现在的渝中区解放碑附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几经更名迁徙,后来在现在的两路口文化宫扩建一新。

1933年,新学校建成后,由辛亥革命老人、当时的巴县图书馆馆长、后来担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的赖以庄执笔,写下了《新修川东师范记》,并刻碑。这块和西南大学渊源颇深的石碑至今依然静静地立在文化宫一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碑文已脱落,学校拓片复制于校史馆展墙,但苦于没有原文参照,很多地方只能标明“空缺”。不久前,巫溪县档案馆在一份史料中发现了碑文全文,并与西南大学档案馆联系。

“简直如获至宝,填补了校史空白!”郑劲松说,根据巫溪档案馆的这份史料,目前已对碑文做了校注,在本次晚会上对此做了正式发布。“川东师范学校是重庆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这块碑文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重庆近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二一”运动烈士于再写于重庆的家书(西南大学档案馆提供)

正是因为档案馆近年来的历史挖掘和每年一次的校史之夜专题晚会,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1945年昆明爆发反内战、反独裁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其中牺牲的于再烈士,就毕业于西南大学渊源之一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该校遗址位于北碚区的歇马街道。于再烈士的侄子、上海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顾宝炎给学校档案馆寄来了于再写于重庆的9封家书(复制件)和周记、日记电子版,清晰地反映了一位爱国青年如何为和平与民主挺身而出的心路历程。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这些写于烽火年代的家书、日记、周记,非常珍贵。”郑劲松说。

当晚,学校还以视频形式,发布了《重庆历史名人中的西南大学人物》。学校校史馆梳理了重庆市人民政府2005年、2023年,两批审定、总计501位“重庆历史名人”中的27名西南大学相关人物。其中包括 曾在各历史渊源学校担任校长的晏阳初、梁漱溟、文伯鲁、甘绩镛、颜实甫、劳君展等教育家,童庸生、万涛等重庆籍革命烈士,以及著名学者赖以庄、吴宓、侯光炯,书画家苏葆桢、徐无闻,以及西南大学走出的杰出校友、曾在重庆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袁隆平等。

当这些重庆历史名人一一展示在屏幕,师生们为自己学校走出如此之多的前贤先哲、大家名师和历史名人感到自豪,并充满由衷的敬意。

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伴随着动人的讲述和穿插其间的歌舞,一份份珍贵的校史档案资料不断被现场讲述,大多数都是校方第一次公开披露和展示。如1950年1月1日举行的重庆市庆祝西南解放大会上,巨幅的领袖像,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作者就是当时的解放军二野文工团战士、后来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的陈晓曦。晚会现场展示的1985年重庆大学生自己创办的《大学生诗报》(创刊号),则记录了重庆作为新时期诗歌重镇的青春往事。

晚会还讲述了1991年毕业于原西南师大的全国组工干部典型、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雨中的树》原型人物李林森的故事,展示了几年前走红网络的骑行中国教师、山西青年先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兰会云,以及刚刚获得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的“”油菜花女孩“”万媛媛等一批新时期青年典型。

西南大学档案馆馆长吴艳东介绍,“校史之夜”已连续举办了五年,前四季分别讲述“源远流长”(校史渊源故事)、“英雄赞歌”(校史英烈故事)、“先生之风”(校史上的大家名师故事)、“美丽校园”(校园景观背后的校史故事),以文艺形式“活化”校史,让档案、文物开口说话,以大学生最可亲可敬的形式,沉浸式参与,就是一场很好的情景校史大思政课。

“本次校史之夜以‘青春之歌’为主题,聚焦校史上的爱国青春运动和新时代的青年先锋典型,既是对校史中热血青春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使命的召唤。”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在晚会致辞中说,“希望全体师生,以史为镜、以榜样为灯,在回溯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开拓新局,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校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