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见文化三千年|武隆:留住乌江记忆 “三十而立”走向世界
2025-04-18 07:20:0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气质。第1眼TV-华龙网策划推出《渝见文化三千年》主题宣传,系统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触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脉,助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

何为武隆?寓“威武兴隆”之意。

武隆,源于商周,始建于唐。地处乌江之畔,距今1400余年。

深山峡谷开新篇:芙蓉洞横空出世

武隆既有壮丽山川,又有乡村烟火。

今年4月15日,在武隆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武隆区委书记范立新指出,“武隆文旅要更有国际范、艺术味、体验感,从1000个人来一次的地方变成一个人想来1000次的地方。”

今年,武隆将强力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仙女山要更“妩媚多姿”,天生三桥要更“磅礴大气”,龙水峡地缝要更“秀美精致”,芙蓉洞要“‌深闺出阁”,芙蓉江要“风光再现”。

回眸皆是风景,转身不负岁月。

武隆文旅发展走过了30年,所得皆所愿,精彩无限。

武隆芙蓉洞的巨幕飞瀑

1992年的夏天,江口镇的几个村民发现芙蓉江边有个“鬼洞”,不断冒出“白烟”。

时任江口镇镇长的申大华到场察看,发现“鬼洞”冒出的“白烟”,其实是水雾。随后,他组织“敢死队”进洞探险。从此,揭开中国地下最美洞穴的神秘面纱。

1994年5月1日,江口镇的“鬼洞”被命名为芙蓉洞,横空出世成为景区,正式向游客开放,开启武隆文旅的崭新篇章。

冬天里的一把“火”:《满城尽带黄金甲》

老一辈的武隆人,见证了武隆文旅在绿色中崛起。

1998年5月,仙女山作为旅游度假区。从此,武隆文旅再上台阶,穿过层峦叠嶂,进入公众视野。

2003年,武隆以“四两拔千斤”之力,举办首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武隆文旅的魅力,首次进入国际视野。

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006年12月,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武隆文旅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7年6月27日,武隆申遗成功。武隆速度、武隆精神、武隆奇迹得到完美呈现。

四年后,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许多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在武隆成为现实。

武隆天生三桥景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拍摄地

川江“号”外:《印象•武隆》走向世界

明清时期,乌江上舟楫往来,商贾云集。

纤夫,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

乌江纤夫拉船的情景(资料图片)

今年75岁的胡代林,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江船工号子”的第三代传承人,住在羊角街道的半山腰,每天与白马山景区相望。

1966年,胡代林走到乌江边,和大人们一起拉纤。当年,他刚满16岁,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纤夫。

1981年,机械船代替了木船,响彻在乌江两岸的号子声,从此成为千古绝唱。

胡代林演示当年拉纤的情景

镌刻着时代的记忆,纤夫文化成为武隆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2年4月23日,由“印象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倾力打造的《印象•武隆》正式公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为主线,融入乌江船工号子、哭嫁、抬石号子等本地非遗项目,成为重庆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成为西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乌江文化底蕴深厚,是支撑武隆走向世界的“密码”。

《印象•武隆》中的川江号子

2013年4月,《印象•武隆》的演员们先后在长城、鸟巢、北京798艺术中心等地“快闪”,对巴渝民间文化精髓进行精彩诠释。

2023年,武隆区开展“川江号子世界行”活动,《印象•武隆》先后在泰国、越南等国传播,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为武隆文旅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乌江的悬崖边,依然可以看到纤绳磨出的深深印痕。

乌江文化传承:船工号子被编创成舞台剧

乌江,是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

胡代林说,目前尚健在的乌江纤夫,包括他在内只有2人,他希望乌江船工号子得到传承。

乌江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武隆区育才小学校座落在羊角古镇,在青山绿水之间,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

“五里羊角滩,十船九打烂”。

羊角五里滩,是乌江流域的最险滩,被称为“千里乌江第一滩”。从2022年9月起,武隆区育才小学校以五里滩的险境和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纤夫精神为着力点,开设“乌江船工号子”课程,并与学校大课间相融合,安排3名教师负责号子传唱教学,把乌江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武隆区育才小学校将“乌江船工号子”课程与大课间融合

2023年6月,武隆区育才小学校编创的“五里滩船工号子”舞台剧,首次在武隆区展演,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2024年,武隆区羊角街道办事处成功为武隆区育才小学校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近几年来,武隆区育才小学校共投入20万余元,用于乌江号子教学传唱。

乌江文化的传承,有了生动实践。

文旅发展破圈新路:深度挖掘乌江文化

群山环绕,乌江奔腾。

武隆文旅随中国文旅而兴,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

近年来,全国文化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正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武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乌江船工号子”、浩口蜡染、石桥木叶吹奏之外,还有江口镇的商周遗址、关口西汉一号墓、唐朝开国大臣长孙无忌墓等。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武隆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

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高级教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麒麟传承木叶吹奏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今年,武隆将深度挖掘乌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蜡染、棕编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和节日庆典,AI还原乡村生活场景。

位于武隆江口镇的关口西汉一号墓,是全国目前有明确纪年的最早西汉墓,出土珍贵文物680余件,干支木牍文字齐全,为全国首次发现。

武隆区委书记范立新指出,要深度挖掘关口西汉一号墓文化价值,推动建设以研究、展示、传承乌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示中心,配套建设藏品陈列区、修复室、文化遗产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区等基础设施。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大势所趋、恰逢其时。

“三十而立”,留住乌江记忆。

武隆区站在绿色崛起的高山之巅,积极探索文旅发展破圈新路。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武隆新动力。

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天春 蔡文沛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君君

视频/ 王颖颖 胡珂瑞

(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联动单位:

武隆区委宣传部

武隆区羊角街道办事处

武隆区江口镇

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

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

相关链接:

渝见文化三千年|黔江:站在恐龙脊背上蓄势待发

渝见文化三千年|濯水古镇:“天理良心”立天地

渝见文化三千年|黔江土家十三寨:歌从山中来 飘过青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