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雷学刚
清明节,亦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扫墓。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既有春和景明、草长莺飞、春雨贵如油的特点,也有缅怀先人和春季踏青的传统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意蕴的中国传统节日,其传说和故事渊源流长,丰富多彩,代代相传。
一则:关于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途中饥饿难忍,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喝,重耳得以恢复精神。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初伴随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之人,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却找不到介子推。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则:关于观音菩萨洒甘露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清明时节江南一带下了十天十夜暴雨,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观音菩萨心生怜悯,在清明这一天施展神通,将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顿时乌云散去,风停雨住,洪水退去,大地恢复生机。为纪念观音菩萨的慈悲救度,人们在每年清明节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幸福。
三则:关于清明雨的传说。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明时节的雨与一位名叫“杜牧”的仙人有关。传说杜牧是一位掌管雨水的神仙,他为了让大地在春天得到滋润,特意在清明节前后降下细雨。因此,清明时节的雨被称为“清明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纪念和对自然的敬畏。因此,我以为,清明节既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对先贤、祖先、英烈的祭奠与深情缅怀,更是一种历史与人文的追问,让当下的人清楚明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要忘记来时路和归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英烈无名亦长存。清明节,追寻先贤、祖辈、英烈的故事,不仅让江河湖海记得,苍茫大地记得,也让我们后辈都记得他们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你心怀天下,坚定人生信仰和奋斗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就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贡献我们后辈的智慧与力量。你这样做了,坚持了,就能成为一道精神的光,这道光,就会照亮更多的人向上、向好、向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诸英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令人敬仰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孙子,以及汉武大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代的成吉思汗,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还有唐宋八大家,再如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家,还有方志敏、张思德、白求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雷锋、孔繁森等,他们虽然已经远去,却已成为一座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丰碑。他们虽然已经远去,却已成为一座灯塔,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春雨霏霏的时节,我们来到烈士墓、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祭奠、悼念、缅怀先烈,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在营造一种向革命先烈学习致敬的浓厚氛围,从而让我们把崇尚英雄、敬仰英烈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尊重英烈、学习英烈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自觉行动,这就是我们向革命英烈、革命先贤最好的告慰和致敬!
作者简介:
雷学刚,土家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教授级政工师,文博研究馆员,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第九届重庆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