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公共性根基被日渐瓦解,公众对于新闻行业的信心日渐流逝,新闻传播的价值被质疑。在此情形下,当代美国新闻传播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撰写的《为什么新闻依然重要》一书,深入剖析了新闻业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前景,为当下新闻业的重要性进行了有力辩护。舒德森教授用历史和比较的视野,一方面审视了新闻制作方式的迭代,另一方面,将新闻放置于政治语境中,探讨了新闻与政治制度的互动关系。作者指出了新闻业的问题与前景,其知识社会学的关照路径、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考察视角,为未来新闻业的何去何从提供了启示。

新闻是必要的,要将真相带入公共领域
当今,技术门槛的消解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兴盛,赋予了新闻全新的样态,也在无形中重构了新闻业。这种重构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闻生产的失序与专业权威的动摇。具体而言,信息生产权力的泛化稀释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虚假信息与严肃真相在算法逻辑中同台竞逐,公共传播陷入“后真相时代”的混沌中;同时,流量经济的支配性法则扭曲了传播伦理,一些媒体为攫取注意力资源、获得广告收入,不惜采用隐私侵犯、标题操控与情绪煽动等“暴力”方式,解构了新闻的原有价值。在迈克尔·舒德森眼中,新闻业是一种特定的现代文化形式,它被惯例与实践创造,被专业的组织完成。在报纸定期出版、普遍发行、面向公众的产业成型过程,一种被称为“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应运而生,而新闻业秉持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将真相带入公共话语。
“真相是一系列协议,这是社会共识。”协议的一端是新闻生产者,另一端是社会公众。过去提到的合格记者形象,多是跳脱出现实的独立思考者。而正视记者不完善的知识框架和无法摆脱的权力干预,是正确审视新闻业危机的前提。舒德森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职业新闻人自我进化推动变革的叙事”不过是理想化的想象,真正推动变革的残酷现实是——推崇旧有范式的老一代人消亡,新一代人掌握权力。
而作为新闻消费者的公众,其自身的局限性似乎更难摆脱。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们喜欢的、给予他们希望的、符合先入为主观念的、奉承他们所属共同体的新闻。他们总是用预先的解释和假设来看待事实,这使得离谱的谣言与夸张的谎言总能找到生存空间。在数字时代,这种认知偏好被算法精确捕捉并无限放大,最终将公众驯化为自我证实的囚徒——人们既在主动筛选信息,又被算法反向塑造着认知框架。当情感共鸣的价值凌驾于事实核查之上,信息接收便异化为维系身份认同的仪式,真相最终被挡在了认知茧房外。真相一直面临着四大强敌,即宣传、利润、偏见、恶作剧。这四大因素不断阻碍着真相的传播,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再筑“专业之壁”:准确、审思、故事
在互联网这个信息野蛮生长的原始丛林里,新闻业如何通过专业水准与专业声誉再筑“专业之壁”呢?舒德森在书中为新闻记者开出三剂良方:
一是准确,拒绝相对主义。“准确”一向被新闻界奉为圭臬,被视为不言自明的行业价值标准,我们要强调新闻事实信息的准确,要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来。面对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迷阵,专业性不是相对主义的折中,而是在事实中锚定真相坐标,因为“真实性是新闻业建构社会信任的核心契约。”
二是逆着自己的假设去做报道。这并非完全否定自己的感知、经验和预判,而是在报道中多一份省思,将光照向认知盲区的褶皱,允许任何与自身价值观和职业经历相悖的事实发生。同时,迈克尔·舒德森指出,对话不能创造民主,相反,是民主创造了对话。
三是跟着故事走。真正的专业记者应是新闻长河里的“溯流者”,对事件的探索绝不能浅尝辄止,要克服环境阻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保证事实核查的基础上,沿着故事发展的脉络一直跟踪报道下去。这就要求记者关注当代生活,克服自身立场,用故事的呈现触动人、改变人,这其中也包含着隐匿自我表达的分寸感。
迈克尔·舒德森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业的专业危机,对新闻业发展与商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深刻见解。他并未全盘否定商业化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而是以历史视角剖析了商业驱动如何成为新闻业专业化、公共性转型的核心动力。透过“市场失灵”的分析,他指出在商业主义进步的背后,新闻业阶段性变革的本质:职业新闻人的权利更迭和社会环境赋予新闻业的职责演变。作为知识社会学家,舒德森以一种洒脱却有理有据的姿态对未来的新闻业保持乐观。他相信,新闻业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一直不乏现实主义的支持,未来新闻业也一定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做得更好。
作者:董小玉、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