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虎做客“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 探秘湖广填川历史中的建筑文化基因
2025-03-24 19:00:36 来源:重庆文艺网

近日,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重庆市渝中区母城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承办的“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2025第2讲——《“湖广填川”视野下的巴蜀地区传统建筑》在枇杷山书院举行,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副馆长李盛虎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活动现场,李盛虎以建筑形制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湖广移民带来的空间营造智慧。其展示的清代民居测绘图显示,典型移民建筑采用“前厅-堂屋-后厅”的递进式格局,与“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空间配置形成文化同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分享中披露的《四川通志》移民数据显示,清康乾时期湖广籍移民占四川总人口40%以上,麻城孝感乡作为重要中转站,现存238个姓氏族谱存录,为寻根提供了重要文献支撑。

在互动环节,听众的家族记忆为大讲堂提供了鲜活注脚。有观众分享了祖辈口传的“藏宝筑墙”防匪智慧,印证了客家建筑技艺的防御特性;湖南籍观众发现的民俗相似性,则揭示了文化基因的跨地域传承。特别是一位年轻女性分享的“背金骨”故事,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其家族在交通闭塞的年代,恪守客家人“二次葬”习俗,历经艰辛完成先人遗骨归乡,展现了中华文明慎终追远的精神传承。

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记忆,恰是解读巴蜀建筑的重要钥匙。当代人在钢筋森林中寻找家族印记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自觉追寻。本次活动也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反响强烈,得到众多留言和互动。未来,主办方也将持续开展此类文化溯源大讲堂,助力公众在建筑遗产中读懂“我们从何处来”的历史命题。

文图/渝中区母城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