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王景行)巴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巴渝文化的根。3月18日下午,由渝中区委宣传部、渝中区文旅委主办的“渝中讲坛·渝州讲席”第41期讲座在渝州书房举行。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巴文化研究会会长、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柳春鸣以《解开历史迷雾——巴文化考古》为题,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历史,探寻巴文化的起源与独特魅力。

讲座伊始,柳春鸣以著名作家童恩正的小说《古峡迷雾》为引,将听众带入巴文化的神秘世界。他结合《山海经》、甲骨文等古籍中关于“巴人”“巴国”的记载,梳理了古代巴人的迁徙脉络与巴国的历史轮廓,并指出:“巴文化是长江上游文明的重要源头,更是巴渝文化的根基。考古发现正为这段被时光遮蔽的历史揭开面纱。”

巴文化发源于今重庆及周边地区,是夏商周时期活跃于西南的重要文明。据《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勇武善战,曾参与周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传说流传至今。然而,因文献稀缺、记载矛盾,巴国历史长期笼罩在神话与谜团中。商代甲骨文中“伐巴方”的记载、战国时期巴人“自刎授头”的悲壮故事,以及秦灭巴蜀后的文化融合,勾勒出这个古老族群的兴衰脉络。
柳春鸣系统回顾了巴文化考古百年历程,从卫聚贤等学者开创性的研究,到冬笋坝、宝轮院、小田溪等遗址的发掘成果,通过战国嵌错水陆攻战纹铜豆、牧鹿铜带钩等文物,还原了巴人尚武善战、崇虎敬水的文化特质。

如1954年,重庆冬笋坝遗址出土21座船棺葬,这一独特葬俗成为辨识巴文化的重要标志。船棺以整段楠木凿刻而成,随葬品包括青铜剑、矛、戈及半两钱币,印证了巴人“尚武”传统。1972年,涪陵小田溪墓群发掘出嵌错铜壶、编钟等礼器,结合《华阳国志》“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专家推断此处可能是巴国贵族最后的安息之地。
“重庆作为巴文化核心区域,城址、墓葬与文物的出土,实证了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贡献。”柳春鸣指出,随着罗家坝、梧桐土等遗址的持续发掘,巴蜀文明的研究正迈向更深层次。
考古发掘让沉睡的巴文化重焕生机,也为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内涵。从迷雾重重到脉络清晰,巴文化的千年故事,正等待世人继续书写。